广州市残联关于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192269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张婉茹代表:
您在市人大第十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精神病人医院外康复机构建设,促进精神病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建议》收悉。我会高度重视您的建议,于2019年5月29日上门与您进行了座谈沟通交流。经认真研究,并综合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等单位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分析了我市精神病人康复需求现状,指出我市精神病康复机构存在着数量不足布点不均衡、日托和照料服务有待改善、专业精神病医生配备缺乏、链接的社会资源还不够等四大短板。我们认为,该分析具体详实,切合实际,指出了存在问题的关键,对我市今后进一步加强精神病人医院外康复机构建设,促进精神病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我会将根据您的建议,会同各有关单位共同加强构建精神病人医院外康复服务体系,最大程度营造帮助精神病人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良好氛围。
一、 工作进展情况
(一)建成精神病人康复服务体系和网络。2006年,我市开始以街镇为单位建立康园工疗站。目前,全市共有区康园中心11个、街镇康园工疗站188个,为辖区残疾人(包括精神康复者)提供日间托管、康复训练和辅助性就业等服务,4880名精神、智力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入站进行工疗及康复,形成了以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的“康园”连锁服务网络体系。2008年,全市各街道相继成立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辖区残疾人(包括精神康复者)提供社工服务。2014年,各区残联分别设立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坚持“加强经济保障、立足个人发展、促进家庭和谐、推动社区共融”的服务理念,从个人、家庭、社区三个层面介入,为辖区内有精神康复需求的对象提供康复训练、心理疏导、事前预防、危机介入、实施支援、个案跟进等专业社工服务,成为保障精神康复需求者生存、参与和发展权利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市政法委在全市建有社区精神健康服务工作站170个,为居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精神健康服务。市卫健委加强了精神障碍患者双向转诊制度,所有出院患者通过报病系统将相关信息转到患者居住地的社区精防医生,由精防医生在上门随访时告知患者可以参加社区康复机构的服务,民政局精神病院积极发挥三级精神专科专业技术优势,持续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精神专科机构的对接,定期安排精神卫生专家到服务机构开展精神疾病测评、精防医生巡诊指导和知识讲座等服务。目前,我市所辖各区均已有精神卫生医疗服务(精神科床位或精神/心理科门诊设置)覆盖。此外,市惠爱医院已于2017年9月成立日间医院,为刚出院患者提供向社区或家庭过渡的康复衔接服务,并做好出院病人的转介服务。同时依托专业医疗机构技术支持和“广州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化服务系统”,使患者走访、服药、康复、帮扶工作流程实现了网络化、数据化。理顺了医院和社区间双向康复转介工作。
(二)形成精神康复政策支持体系。2013年7月,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的意见》,提出23条优先开展的工作意见和任务。市残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出台《关于印发〈广州市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方案〉的通知》(穗残联[2013]201号)。2016年,我市在制定卫生强市规划内单列《广州市加强精神卫生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年)》,从体制、网络、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治疗康复管理、早期预防与干预等方面提出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2018年9月,市残联、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修订《关于印发<广州市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穗残联[2018]4号),进一步规范中心的建设管理,扩大了服务容量,提高了资助标准,扩展了服务内容,加强了医疗技术支持,细化了精神病人院外康复的措施。2019年4月,市委政法委等15部门联合制订《广州市特殊人群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议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保障措施。
(三)强化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
1.完善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各区优化配置服务资源,根据街(镇)地域面积、精神障碍者分布、交通便利性等情况,在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固定服务场地的基础上,拓展服务延伸站点,适当设立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分中心。对每个中心的经费保障和资产管理要求、场地运营建设标准、服务标准均进行了详细设定。通过委托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的方式,每年对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中期和末期服务质量督导评估。
2.加强专业人员配备。目前,我市每 10万人口中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为5.24名,超过国家东部省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3.8名/10万要求。全市11个区170个街镇配备社区精防医生240人,其中专职精防医生170名,已达到每个街镇至少配备1名专职精防医生的要求,基本满足我市精神卫生服务需求。每个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人员配备按以下标准执行:工作人员不少于16人,其中社会工作者岗位不少于13人,社区精神康复工作从业人员不少于2人(其中有1名心理学相关专业教育背景或持有心理咨询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者岗位人员中,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不少于11人,工作辅助人员不多于2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服务对象比为1:30,中心每增加服务对象30人,必须增加1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以保证本辖区精神病人院外康复需求。
(四)持续提供促进精神病康复者回归服务。市卫健委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治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为他们提供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每年一次免费体检,以及对患者家属指导、督促服药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5-2018年市民政局持续推进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8464万元用于资助公办精神病康复机构、特殊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包括精神残障等残疾人就业和培训的项目。市民政局精神病院于2017年制定了《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精神康复研究工作方案》,形成以专业社工为纽带,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积极参与的“五位一体”全程个体化的康复模式,着力发展形体艺术治疗、“向日葵之家”日间康复训练项目,持续提升精神康复水平。市残联以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针对精神障碍者的社区康复需求,以一对一、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以下服务:1.基础服务:组织开展为掌握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及需求情况的基础性服务,包含:建档、入户探访、电话探访、个案服务等。2.社会保障资源链接服务:为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提供涉及社会救助、就业支持、职业技能培训等的资源链接服务,在政府保障其生活、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基本生存状况方面提供协助和支持。3.个人发展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情绪辅导服务、知识分享服务、技能培训服务等,促进其在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成长和发展。4.家属服务:为服务对象的照顾者提供减压互助服务、照顾技能提升服务、改善家庭关系服务等,促进服务对象的家庭和谐,提高家属对精神病康复者的理解和支持。5.社区共融服务:为服务对象居住的社区开展社交康乐服务、社区宣传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等,促进社区居民与精神病康复者及其家庭的互动和融合。6特色服务:鼓励各中心结合社区内资源情况,以及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情况,创新开展特色服务或更具探索性的深度服务。
(五)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破解精神康复服务工作开展难题。1.为加强我市精神障碍患者监护力度,自2017年开始对登记在册的严重患者逐一落实监护人、协助监护人制度(一般患者落实1名监护人,高风险患者落实1名监护人、2名协助监护人)。一般患者1名监护人按每年2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高风险患者1名监护人、2名协助监护人分别按每年6000元和3000元的标准补助,所需资金按市区财政体制分别负担, 2018、2019年市本级财政分别安排6073万元和5186万元,2.为满足我市精神病人院外康复需求,从2019年起,市财政对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对象的财政资助标准从400元/月/人提高至720元/月/人。2018、2019年市本级财政分别安排518万元和1511万元。3.按照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调整政府供养人员供养标准(2018年1630元/人、2019年1721元/人),收住“三无”且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员,提供伙食、医疗等日常开支。2018、2019年市本级财政分别安排355万元和395万元。4.为推进我市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提升精防人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全市、功能完善的精神障碍防治机构与康复体系,市本级财政2018、2019年分别安排“市社区精神病防治与康复专项工作经费”等项目资金556万元和610万元,主要用于开展全市社区精神障碍防治和康复工作,机构运营、督导、培训、宣传等。
二、 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提升院外精神康复机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实现残联、民政、卫健、政法委现有精神康复机构的联动,建立服务转介机制,引导精神疾病康复者就近就便接受精神康复服务。加强康复机构与精神专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对接,开展专业性的随访、指导,帮助病人恢复健康、防止复发,鼓励各机构主动链接优质社会资源。
(二)发挥社工机构在精神病人院外康复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社区精神康复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以社区精神健康服务工作站为预防基础,及时开展疑似个案服务,为他们舒缓情绪压力、意见咨询、解决问题或转介服务;以家综、康园工疗站为服务基础,提供基础的社区精神康复服务;以社区精神康复综合中心为服务核心,提供专项专业的精神康复服务,落实穗残联[2018]4号文的要求,各中心应至少签约1间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作为转介枢纽,开展康复转介工作并提供康复效果评估、技术支持等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接受社区康复服务后,康复状况良好,已不需要继续进行社区康复服务、可以融入社会的,可将其转入各镇(街)社工服务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或回归社区。
(三)创造精神病康复者回归社会家庭的有利条件。精神病患者康复评估的最重要依据就是其社会性的恢复,社区是精神病患者直接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康复的最好场所。而实现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的主要障碍是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排斥。因此,要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将防治知识和政策宣传融入到日常服务,融入到社区,融入到家庭,消除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误解,为病人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感谢您对我市精神病人院外康复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会的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2019年5月22日
(联系人:康洁,联系电话:3849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