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的制“皂”之旅
花瓣、天使、小熊、心形……一块块颜色形状各异的精美手工皂均出智障孩子之手,他们,来自番禺区一所职高学校。
20多位智障学生,每周两次手工皂制作课程,学生们一个月可以生产近300块手工皂。手工皂锻炼了这些智障孩子们的能力,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但是这一年生产的近4000块手工皂由于无销售渠道,导致不少手工皂因过期而被丢掉。
如何让这些精美的手工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学校、社会组织曾经做过哪些努力?现在还存在什么问题呢?日前,记者前往培智学校,了解详情。
一个月可制作300块手工皂
18岁的阿彬,穿着围裙,拿着菜刀,在砧板上认真地切着透明皂基。作为最早一批参与手工皂制作的学生,阿彬对制作的每个环节都很熟悉,他最擅长、最喜欢的步骤是切皂基,理由是“切料速度很快。”身高1米8的他,把每一小块皂基都切得十分漂亮、标准。阿彬对面,18岁的阿婷主要负责倒模和包装。她告诉记者,在学校做的手工肥皂会带回家使用,“形状很漂亮,有香味,而且这些都是我做的,妈妈非常开心。”
在这间手工制作室里,每周一和周三晚上都会有十几名和阿彬一样的智障学生在此制作手工皂。按照每晚生产30块手工皂的速度,阿彬和同学们一个月可以生产200~300块手工皂。
制作训练智障学生能力
2014年4月,培智学校职高部主任曾桂玲前往重庆一间智障学校参观学习。在那里,曾桂玲看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制作手工皂。“现在人们很喜欢手工、纯天然制品,手工皂有一定的市场,而且交给学生们制作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于是,曾桂玲在参观学习结束后,与另外一位老师开始学习手工皂制作,并在学校晚修期间开设手工皂制作兴趣班,教授学生。
曾桂玲告诉记者,让学生尝试生产一样东西出来,提高其手动能力,可以让他们有很大的成就感,“一名学生一晚可以切五公斤皂基,但我只需要他切一公斤,前提是宽度、大小必须要符合规格。手工皂包装涉及到很多精细动作,需要在盒子里放置彩纸,在盖紧盒盖时,彩纸不能露在外面,这些简单的动作对普通人来说很简单,但对于这些特殊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完成。因此,做手工皂是个载体,利用这个载体来教育学生、锻炼学生”
半年仅售出130块手工皂
因缺乏销售渠道,经过日积月累,学生晚修课上制作的手工皂出现了堆积现象。曾桂玲只能通过义卖活动或者以纪念品的形式赠送给学校来访客人,来解决手工皂的去处。2014年8月,广东药学院Enactus团队针对培智学校开展服务,了解到了手工皂制作遇到的困难,决定成立“智皂”项目组。项目服务于培智学校的36名职高部学生,致力于为学生制作的手工皂寻找销售渠道,改良制作技术,降低成本以及增加特色。获得的利润一部分作为学校的手工皂原料采购成本,另一部分回馈到学生,提升学生的生活与教学水平。
去年12月,广东药学院Enactus团队“智皂”项目组利用志愿者交流会、国际青年交流会等机会,摆摊宣传手工皂,拓宽销售渠道,最终成功接到了来自健身馆100块手工皂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30块手工皂的订单。
困难
手工皂功能性和实用性欠缺
广东药学院Enactus团队“智皂”项目组负责成员张钟波介绍,目前制作的手工皂主要用于洗手和洗衣服,不能接触面部,香皂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较差,和市面上香皂差别不大,且一块手工皂的售价约为22元,比较贵。
张钟波表示,去年8月,团队已经与广药老师合作,研究中药粉加入手工皂的最优配比,检测确定手工皂质量合格,并教授给培智学生。根据试销及反馈情况,项目组决定采用冷制皂的方法研制出功效更好的手工皂并教授给培智学校学生。“冷制皂原材料为橄榄油、棕榈油,既天然又安全,清洁力更强,泡沫更细腻,虽然成本也会相应提,但我们会在包装上进一步简化”。
虽然手工皂研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但接下来对手工皂进行质量检测需要的费用却还没有着落。“如果要进入市场进行售卖,必须要有专业机构的质量检测,这样客户才会更加信任我们的产品,但是质量检测需要900元,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愿意支持我们进行质量检测的机构或者企业。” 张钟波说。
销售渠道窄
“智皂”项目组希望通过联系企业,销售公益理念,由培智学生根据企业需求定制特色中药手工皂,获取稳定的销售渠道,并在后期与肥皂企业合作,根据就职要求,建立员工输送渠道,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帮助其提高经济收入并真正融入社会。
不过,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并不容易,目前仅有两家企业成功购买了手工皂。“肥皂的功能性和价格已经受限,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改良手工皂质量和包装,使其成为礼品肥皂,面向企业、婚庆公司等。之后,我们也会尝试将产品放到微店上进行售卖。” 张钟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