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关注噪声性听力损伤 听力残疾人广东有136万
广东举办第16次全国“爱耳日”宣教活动,关注噪声性听力损伤
3月3日,全国爱耳日,广东省残联在广州英雄广场上举行爱耳日宣传活动,现场有老中医坐镇,帮助市民诊断解决耳部疾病。图为耳科专家在为市民检查耳朵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摄
羊城晚报讯记者丰西西、通讯员黄仲杰报道:3月3日是第16次全国“爱耳日”。昨天,由广东省残联、省教育厅、省工信委、省卫生计生委、省环保厅、广州市残联、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卫生计生委、广州市环保局9个单位联合主办的广州地区第16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在广州举行,今年宣传教育活动的主题是“安全用耳,保护听力”。据介绍,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广东有136万。今年“爱耳日”将重点关注噪声性听力损伤,倡议社会公众养成安全用耳的好习惯。
新生儿听障六成来自遗传
记者留意到,活动现场,来自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省内大医院和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的10位知名听力康复专家为市民提供耳病义诊和咨询服务。与此同时,为更好地宣传省、市听障康复资助政策及爱耳护耳科普知识,现场还举办了以“养成健康用耳习惯,减少耳聋发生”为主题的科普知识及资助项目展览,并将向广州市1000名佩戴助听器听障人士赠送助听器专用干燥盒和电池,总价值约6万元。
4岁男孩梁朗晴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了活动现场,出生即被诊断为听觉障碍的他,2岁时就戴上了助听器,如今的他在助听器的帮助下能够顺畅与人沟通。事实上,在广东,像朗晴这样先天听觉障碍的孩子并不少。现场义诊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常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为1%。-3%。,我国每年新生聋儿出生人数逾3万人,有60%左右是由于遗传导致,因此建议市民在孕前或产前检测耳聋基因,生育健康宝宝。
据介绍,目前,广东已逐步建立起听力残疾康复的长效保障机制,通过补贴或免费提供助听器等形式,积极为贫困听力残疾人解决购买、使用助听器尤其是植入人工耳蜗的困难。“十二五”期间,全省计划免费为3000多名贫困残疾儿童和5000名贫困成年听力残疾人验配助听器,为850名贫困残疾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并开展康复训练服务。
建议一天用耳机不超2小时
除了遗传因素,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伴随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增加。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有12%-15%的青少年的听力健康受到娱乐性噪声的影响。现场专家表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人变成“低头族”,同时街上还随处可见一天到晚塞着耳机的年轻人。专家告诉记者,耳机塞在耳朵里,离鼓膜太近,时间长了,鼓膜在特殊环境在长期振动,反复受到刺激,没有伸缩的余地,就特别容易出现疲劳。“偶尔出现耳鸣可能没人会在意,在持续听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有的人可能出现突发性耳聋。”专家建议,市民用耳机听音乐时每次不要超过一个小时,一天不要超过两小时,一旦耳朵出现不适,要立即停用耳塞;此外,经常接触娱乐性噪声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