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母照顾病女34年不言弃
亲情疗法让精神病女儿学会自理回归社会 精神病人康复之路需家庭、社会和政府配合
中秋月圆,李家阵阵欢声笑语。51岁的阿红(化名)像小孩子一样,赖在八旬母亲李萼身边撒娇:“妈妈,妈妈。”李萼一脸爱怜,指指另外几个儿女,“让你大哥大姐看笑话啦。”阿红害羞躲开。一句玩笑、一点善意,都可以让她开心老半天。
34年来,这个家庭默默守护着阿红,一个重性精神病患者。他们从不羞于在街坊前带着阿红散步、逛街,对她的痴娇、傻气都以爱化解,仿佛这个病只是一个长期感冒而已。按时服药、控制,经年累月,阿红已从被管理走向自理,甚至可以独立生活。
精神病人康复之路,不是没有办法。他们的情况启示,当家庭、社会和政府三级管理配合,他们也可以过上与正常人一样平凡幸福的生活。
这个特殊家庭里,妈妈李萼已经80多岁了。她最后悔的,是女儿阿红17岁那年,夫妻俩由于工作太忙,把女儿寄养在亲戚家,等工作稳定后把女儿接到身边共同生活时,却发现她行为异常、喜怒无常,经医生诊治:由于女儿长期与家人分离,思念成疾,患上精神分裂症。
发病起初几年,阿红病情严重。不认人、爱乱跑,经常三更半夜大吵大闹;鼻水口痰全都吐在地上,甚至直接往身上涂抹。李萼心力交瘁,每天为她刷洗一大筐的衣物,经常连续多天没有入眠。白天为防止她走失,或突然发病危及他人,阿红走到哪儿李萼就要跟到哪儿。
为此,李萼饱尝了各种酸甜苦辣,但是她从不言弃,还想出了办法缓解女儿的病情。比如,由于长期服药,女儿常会显得烦躁,不肯吃药时,她烹饪各种女儿爱吃而健康的食物,偷偷把药掺和在茶水或是牛奶里;为了缓解女儿消极的情绪,李萼常陪着她做简单的运动。
34年来,李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地照顾女儿,从不惧带阿红出来逛街、和邻居坐着聊天。“我们又没做错什么,我们体体面面,正常讲话,没什么。”她正面直视,用笑容化解别人异样的眼光。
患病第13年开始,阿红居家养病,每日不间断的药物控制,使病情稳定几乎没再复发。渐渐地,洗衣、吃饭、洗澡等都能自理。每天晚上,阿红会端着一个洗脸盆,把自己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晾起来。
随着病情日益稳定,阿红萌生了结婚生子的想法和愿望。经人介绍,她认识了一位能接受她的丈夫,儿子的出世,一切又充满了希望。孩子很乖、很孝顺,比一般同龄孩子都要懂事,或许是知道妈妈生病需要人照顾,他很小就学会独立,自己吃饭、洗澡、睡觉。目前,儿子已读大学,孝顺听话,身体也暂无异常状况。
“我要拼命地生活下去,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也许有一天奇迹出现,女儿的病就好了。”这是李萼一直坚持下来的动力,也是她最大的心愿。
启示:
精神病人康复需三级联动
我国有1600万重性精神病患者,也就是说,不到100个人中就有1个,融合在我们身边无数的家庭,就生活在你我所在的社区。渴望过上与正常人一样平凡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精神病人不是管不好,而是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三级管理配合好。”北大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说,精神病人可很好地走向康复,回归社会。将来,我国精神病治疗和康复的发展方向是,重性病人在急性期住进专科医院治疗,病情稳定者需维持治疗和康复的可回到社区。白天在家无人照顾的可申请进入日间管理站,甚至可到社区工疗站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有点收入可补贴生活费用。
讨论:
精神病人能否结婚生子
在阿红的案例中,婚育是她人生的关键点。不过,精神病人能不能结婚生子,依然值得讨论。由于社会意识的不健全和精神病较高的遗传性,他们一直处在社会歧视当中,使他们的婚姻问题变得更为棘手。
阿红的主治医生、萝岗区红十字会医院朱医生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只规定精神病人在发病期内不能婚育,对于其他状态下的婚育问题则没有硬性规定,所以,一般情况下,患者是可以拥有婚姻幸福的。有份业内调查显示,夫妻一方是精神病患者,遗传率是10%~20%,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患者,遗传率会达到50%以上,所以,精神病人结婚前最好进行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