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番禺区残疾人运动员“征战”市第九届残运会背后的故事

作者:袁辉 | 来源:番禺日报 | 发布时间:2014-09-01

  ——区残疾人运动员“征战”市第九届残运会背后的故事

  在市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区参赛的6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共获得了35个个人单项第一名和两个团体项目第一名,并最终以636分的成绩斩获了本届残运会团体总分第一名。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如此顽强拼搏,在竞技场上过关斩将?是什么促使他们发挥着如此大的潜能,在竞技场上奏凯高歌?“是梦想,因为我们心中有着一个梦想。”梁钜威、李红芬、陈炳华、王耀基……他们就是一个又一个“追梦人”。

  梁钜威:

  单臂划出三个第一

  在市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来自石楼镇的肢体残疾人运动员梁钜威可以说是光芒四射,他参加了肢障组男子S8级50米自由泳、肢障组男子SB8级100米蛙泳、肢障组男子S8级100米自由泳等3个项目的比赛,均获得了第一名。

  而在此之前的我区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上,他参加了6个项目的比赛,囊括了全部金牌。

  也许是第一次接受采访的缘故,坐在记者面前的梁钜威显得有点腼腆,空荡的左袖让人有点心酸,但微黑的面庞却透露着刚毅。

  “以前自己虽然也经常下水游泳,可没有这么黑,这是半个月的封闭式训练的结果。”梁钜威告诉记者。

  32岁的梁钜威出生在水乡石楼,出门就是河涌,水乡的孩子大多喜欢玩水,梁钜威从小也对水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他四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带他到河涌里玩水。

  10岁的时候,由于自己贪玩,不幸触电,导致失去了左手臂。就算是这样,也没有让他对水失去兴趣,一到夏天还是喜欢在水里泡着。

  梁钜威告诉记者,一般每周他都会和朋友们一起到附近的河涌游3次水,每次大约在两个小时左右。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执着,虽然没有受过专业和系统的训练,但梁钜威一进入竞技场上就有着惊艳的表现,在2001年的番禺区残疾人运动会上,梁钜威第一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自由泳、蛙泳……他囊括了所参赛项目的第一。

  梁钜威告诉记者,到目前,在他参加的区、市残疾人运动会和游泳锦标赛的游泳项目中,在他的印象中,好像都是第一。

  说起备战市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梁钜威表示那就只能用一个“累”字来形容。

  原来,为了备战市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区残联组织参赛的6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进行了半个月的封闭式训练。

  单就游泳而言,在每天的训练中,梁钜威每天要在水中呆上4个小时(上下午各两个小时),游的路程在5000米左右。梁钜威告诉记者,每天训练下来,回到宿舍就想睡,不想动。

  正是由于有着这么高强度的训练,梁钜威的游水技术和速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区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梁钜威50米自由泳的成绩是37秒多一点。经过封闭式训练后,在市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上,他50米自由泳的成绩提高了3秒多。有谁可以想到,之前的梁钜威连什么叫自由泳都不知道。

  李红芬:

  舍弃小家顾“大家”

  我区参加市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的运动员,大都已经拖家带口,但为了备战这次运动会,他们遵照区残联的安排,来到沙湾体校或象达中学进行了半个月封闭式的训练,家里的大小事务只得托付给家人。

  “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我们哪里能够安安心心的训练和比赛?”市桥街肢体残疾人运动员李红芬由衷地表示。

  在此次市残运会上,47岁的李红芬参加了羽毛球站立五级组女子单打和女子双打等两个单项的赛事,夺得了单打第二名和双打第一名。

  7岁那次的意外,让李红芬从此失去了右手前手臂,但这并不妨碍她对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项目的热爱。李红芬告诉记者,这些年,她一直都坚持每天到英东体育馆花半小时游个1000~1500米,一方面当作训练,另一方面则是锻炼。

  1998年,李红芬第一次参加广东省羽毛球比赛,获得单打第一名;2001年,在广州市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李红芬获得羽毛球单打第一名,并夺得游泳项目里3个第一名;2007年参加广州市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李红芬获得女子单打第一名;2009年广州市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李红芬获得100米蛙泳第二名,并获得优秀运动员称号;2010年,李红芬参加广东省残疾人飞镖锦标赛获得团体第三名。

  自2006年在市桥街道办事处任残疾人专职委员至今,李红芬利用工作广泛接触残疾人的优势和便利,鼓励广大残疾人多出去交朋友,多参与残疾人的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树立自信心,积极推进我区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

  说到备战此次市残运会,李红芬和梁钜威有着同样的感受,那也就是“累”,每天训练下来,衣服都拧得水出,一天要换3套衣服。

  李红芬告诉记者,虽然上了年纪,但这种训练强度还是难不住她。不过最让她感到为难和放不下的是家里。作为家中的主心骨,一下子半个月不归家,可以想象得到,没有她的家是个什么样子。“没办法,放不下的时候,就打个电话回去问问,或在下午训练结束后,请假回去看一看,但绝不会因此而影响训练。”在半个月的封闭式训练中,她没有落下个一次训练。

  正是因为有着舍弃小家顾“大家”的思想和境界,李红芬在此届市残疾人运动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番禺区残疾人代表团团体第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耀基:

  为训练耽搁了生意

  快40岁的王耀基是石楼镇沙北村人,在市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上,下肢残疾的他参加了举重80公斤级的比赛,举起了115公斤,一举夺得了该级别的冠军。

  如果没有赛事,王耀基平时要自己打理一家电机修理店,每天要拖着残疾的右腿在店里忙来忙去。

  在他的好友梁钜威看来,搬动一两百斤重的电机对于王耀基来说是“洒洒水”。梁钜威给记者比划说,王耀基的胳膊比一个10厘米直径的茶叶筒还要粗,这次比赛检查身体量血压,费了很大的力才好不容易把胳膊放进血压计那个圆孔,你说他的胳膊粗不粗。

  王耀基从来没有刻意去练过举重,他是在每天搬动电机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练就了过人的臂力。

  为了备战市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王耀基可以说是作出了较大的牺牲。由于要训练,他只好把自己打理的店铺暂时歇业,每天至少要损失好几百块钱。不过在王耀基看来,这算不了什么,市残运会4年才有一次,对于他这个年龄的残疾人来说,能够参加一次就要好好地珍惜和把握,而钱是挣不完的。

  “如果年龄许可,下一届残运会我还会参加。”王耀基表示。

  接受采访的残疾人运动员告诉记者,为了减少参加训练的残疾人运动员的经济损失,区残联每天给他们每人补贴100元的训练费。这在他们看来,区残联很够意思,因为他们得知很多区都没有这样的训练补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