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为残疾人做好事比开‘残的’更开心”

作者:林洪浩 王利平 | 来源:广州日报 | 发布时间:2014-06-23

  

曾伟明上门进行居家无障碍改造工作。

  曾伟明上门进行居家无障碍改造工作。

  本报讯

  (记者林洪浩 通讯员王利平摄影报道)洗澡、上厕所、炒菜做饭,这些对正常人而言不存在任何难度的事情在残疾人的生活中却充满着艰难甚至危险。47岁的曾伟明为让更多残疾人士生活更方便,放弃了收入还算不错的“残的”生计,投入到居家无障碍改造这份事业中来,因为同样也是残疾人的他觉得,人生并不仅仅就是为了赚点钱,“为我们残疾人做点好事,比开‘残的’搭客更开心!”

  曾伟明3岁时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右下肢行动不便,肢体三级残疾,在2012年之前靠开残疾人机动车维持生计,虽然辛苦,但每月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如果不是有一次到越秀区残联上残疾人专用机动轮椅车驾驶员的转岗培训课,曾伟明估计会一直开“残的”讨生计。

  “残联的老师讲了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残疾人,特别是居民无障碍改造这一块还需要社会大力去推动。当时我挺感兴趣的,毕竟自己也是残疾人,如果能为残疾人做点实事好事,应该是一件很好的工作,虽然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但还是决定试试看。”曾伟明说。

  残疾人是按照户籍所在地来进行管理的,比如越秀区户籍的残疾人,无论他搬到哪个区去住,他都是属于越秀区残联的服务对象。刚开始,首批是200多户需要居家无障碍改造残疾人家庭,每一户家庭都要上门摸查、设计施工方案、实施方案、验收等,有居住在白云区金沙洲小区的、海珠区聚得花园的、天河区棠下小区等等。每一户家庭至少上门两次,一年下来,不管刮风下雨,路途遥远,曾伟明累计上门勘查400多次,本来就腿脚不方便的他,这过程更是要比常人忍受更多的痛苦,但曾伟明坚持了下来。

  “我很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去为居住在下塘西路8楼的孔小姐残疾家庭摸查,当步行到5楼的时候,我已经满头大汗,但就在那时,我突然觉得,由残疾人来服务残疾人,他们就更容易感觉到平等与亲近,当你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同时乐于帮助别人的时候,那种人生快乐是很值得的。”

  “其实家居无障碍的改造并不用很大的工程,有的时候只需要加装几个简单的设施,就可以解决残疾人的生活烦恼。每次看到改造后住户高兴的神情,我的心里就觉得很安慰,那种自豪感是搭客送货时体会不到的。”曾伟明说。

  去年,曾伟明为200多户家庭进行了居家无障碍改造工作,为1800多户残疾人家庭送上了辅助用具,4700多困难残疾人得到政府专项补助。由于他的突出工作,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工作被越秀区政府纳入了2014年十项民生实事。

  名词解释:居家无障碍改造

  因地制宜的改造,包括居家环境改造(如改造通道、去除门槛、扩展门框、蹲便器改坐便器等)、辅助器具适配(闪光门铃、闪光开水壶、厨房椅、可调节高度沐浴椅等),充分考虑残疾人日常居家需求及其功能状况,利用辅助器具的“补偿功能”,使居家环境和设施设计上人性化和个性化。

  残疾人通过改造提高了自主生活能力和质量,家庭成员也减轻了负担和压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