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脚步再快一点
11月7日的《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中国残疾人正被社会慢慢接受》的文章,大意为中国的残疾人在社会融入的进程还比较缓慢。新时代的残疾人观指出:“造成残疾人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残疾本身,而是外部障碍。”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建设和公共意识的提升是残疾人共享社会文明的根本保障。
10月下旬,我们有机会到广州、深圳进行了协会交流,四天的考察,分别参观了广东省残联康复中心、深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深圳市罗湖区翠竹街道综合康复服务中心等机构,与各级残联工作人员和协会负责人展开了交流,在诸多方面受益匪浅。
一是专门协会组织建设的创新性。广州市肢残人协会在组织建设上具有两个创新点,一是协会主席、副主席通过各区县、街乡的基层协会委员逐层自荐和民主选举产生,既保证了协会班子成员对协会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也使协会在群众中具有较好的基础和威信;二是残联体制下的专门协会与独立法人的社会组织,即“肢残人协会”和“肢残人联谊会”的同步运作模式在协会工作的灵活性、接纳性、社会性等方面体现出较强优势。
二是残疾人服务设施的人性化。深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残疾人综合服务场所,在公共无障碍设施建筑上充分考虑了残疾人对无障碍的需求,无论是门前极缓的坡道,还是每层方便实用的无障碍卫生间,都让人耳目一新,相信任何残疾人到这里都能独自行动,而不受困扰。综合服务楼里,各类残疾人的服务设施和机构非常齐备,包括了文体设施、康复服务、康复器械甚至维权咨询等。总体感觉是为残疾人服务的一个殿堂。
三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广覆盖。作为社会管理服务与创新的前瞻性城市,深圳市的残疾人工作也凸显了整合社会资源,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与残疾人工作紧密集合,以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有效补充残联和各级政府服务残疾人的抓手和力量。在深圳市罗湖区翠竹街道综合康复服务中心,专业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正在带领学员开展小组活动。
据悉,其运作模式是由残联出资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或涉残类社会组织的服务,再由该机构派驻专业社工进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项目约定内容的服务,项目完成后由购买方对承接方进行评估和考核。
特别值得高兴的是,中国残联召开的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无障碍座谈会又带给了我们这样的好消息:2014年中国残联将配合中国民航局修订出台《残疾人航空运输办法》,规范残疾人乘机人数、订票、登机、安检、空中服务等问题,完善无障碍服务,这意味着对残疾人乘机人数的限制有望放宽。同时,上肢残疾人驾车明年还将有望放开。
希望残疾人融入的脚步能走得再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