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盲人摄影:打开心灵的快门

作者:何剑辉 | 来源:信息时报 | 发布时间:2013-07-01





  冯兰婷在专心拍摄。她总能回忆起按下快门那一刻的环境细节和内心感受。他们的老师詹务斌说:“体会这些非视觉摄影作品里的心理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不能看到,为什么要拍下来呢?

  曾经有哲人说,仅仅用眼睛是无法看到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的,只有盲人才知道要用心去看世界。

  那么,盲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些来自广州盲人学校的学生作品,我们很难从中看到娴熟的摄影技巧,却能够看到另外一个世界——盲人的内心世界。

  触动盲人按下快门的,很多时候是一种对外界的私人化的认知感受,或者说一种想象。但由想象摄取而来的图片,却有助于将他们理解的世界与人们分享。

  谁说摄影必须通过双眼?只要用心,闭上眼睛,也可以拍摄出感人的图片。

  让我们一起闭上双眼,静静地,感受另外一个光明的世界。

  记录我想象中的美好瞬间

  一场大雨过后,变得晴空万里,空气清新。雨后的太阳,把美丽的万物照亮;澹暗的天色,把快乐的小鸟唤来,唱出悦耳的旋律;诱人的菜香,使人心情变得愉悦。

  这时候,我选择拿乐器进行创作或演奏。我把小提琴带到学校跑道,奏着舒缓的音乐,耳边回响着鸟儿的歌声,嘴巴跟随音乐吹着口哨。在音乐的世界里,我隐约看到希望的彩虹在空中飘扬;听见悦耳的旋律在树上响起;闻到香气从饭堂传出;我把手伸到一片大树叶下,雨珠跌在手中迅速融化,非常有趣;我感觉到一些不动声色的朋友在我身边站着,正在聆听我心中的快乐。因此,我拿着照相机,对着天空记录了这充满想象的瞬间。

  范子伟 摄

  □专题执行/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何剑辉

  非视觉摄影让视障者更乐于沟通

  非视觉摄影,是一种抛开人的视觉,取而代之用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因素发现和创作影像的摄影方式。目前国内的部分盲人培训机构也在逐步推广这种摄影形式,原因是非视觉摄影让视障者玩摄影从不可能到可能,更重要的是让视障者找到了和社会沟通的新渠道。

  据广州市盲人学校负责非视觉摄影培训的老师詹务斌介绍,两年前在其他机构的帮助下,广州市盲人学校开展了非视觉摄影的培训项目,十余位视障学生参与其中。詹务斌说,“两年时间了,非视觉摄影让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在生活态度上有了巨大的积极变化,主要表现是更乐于沟通,善于沟通了”。

  视障者的摄影尝试,从害怕到上瘾

  17岁的初三学生冯兰婷是广州市盲人学校第一批接受非视觉摄影培训的学生之一。在和记者交流时,她总能兴奋地回忆起拍摄时的环境细节,并解读拍摄时的心理感受。

  冯兰婷说,“刚开始拿起照相机都不敢拍,因为本身我看不到,又不知道会拍到什么。后来培训老师和志愿者手把手地教我拿相机的方式,通过触觉、听觉调整画面的水平和判断被摄物体的距离等,逐渐我就上瘾了”。

  话音刚落,冯兰婷就拿起学校为他们准备的普通卡片相机,给记者展示拍摄方法。她双手抓住相机,将相机平放在额头以确保相机的水平。然后触碰记者的肩膀以确定位置,退后到适当的距离。冯兰婷说,“您说几句话,我再确定一下位置”。记者笑了几声后,她也迅速按下了快门。

  拍摄结束后,负责培训的詹务斌抓起冯兰婷的一根手指,在相机的电子屏幕上比划,“这是电子屏幕的范围,记者在画面下方1/3的位置,虽然画面有点歪,但挺不错的”。冯兰婷一直笑着听着,很享受这个和老师交流的过程。

  詹务斌说,“冯兰婷曾经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说一句话都要想好久才出声。要是两年前你曾接触过她,你会很惊讶她现在的改变”。

  平常的作品隐藏意外的感悟

  据詹务斌介绍,在向视障学生解读他们的摄影作品时,不能用平常的眼光,从光影、构图等等方面解读和判断好坏。应该耐心听学生描述心理感受,然后耐心地向他们描述所拍摄到的画面,让他们能够联想到画面的情况,最后再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詹务斌说,“学生按下快门那一刻,他们的心里是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体会这些非视觉摄影作品里的心理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一张平常的非视觉摄影作品,会隐藏着很多意外的惊喜和生活感悟”。

  记者细看了8位视障学生的非视觉摄影作品,在没有得到学生的解读之前,照片都显得十分散乱。一堆乱花、一排无序的空调和一片蓝天等。但原来这些乱花中只有一朵真花,他摸到了;原来空调给他强烈的风,他感受到了;原来那片蓝天下有一对师生在打赌是否会下雨,老师赢了,他记录下了。

  可能这里的摄影作品没有炫丽的光影,没有构图的对称,没有颜色的搭配,没有生动的人物,也没有专业的摄影器材辅助。但蕴含了更重要的作者纯粹的感情、对生活的感受以及意外的惊喜,是一次纯粹的心灵和摄影之间的沟通。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拍摄中常常所缺乏的,那一下心灵触动的快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