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了 患病的子女怎么办
他们是极为特殊的群体,一般社区很难接纳他们的集体存在,虽然患病是迫不得已,但依然面临各种歧视难以重返社会,他们,就是精神病人。广州市残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广州登记在册的精神残疾人数量为13.56万(包括精神病患者和智障人士),而2010年登记在册的广州重症精神病人就达到4万多人。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患者由年老的父母养着,面临着父母去世后无处安身等诸多困难。对此,广州市残联表示,将在各区试点设立残疾人政府公办托养机构,精神病人也可申请。
困难1.
老父母若离世患病儿女怎么办
据广州市残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广州登记在册的精神病患者和智障人士数量为13.56万,而2010年全市登记在册的重症精神病人达到4万多人。此外,广州市精神病院的近1000名在院治疗人士中,近一成是老年精神病患者。
通过与广州多名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访谈,记者发现,精神病患者到了四五十岁的年龄段,基本上都靠着家人“以老养残”。而照顾他们多年的父母已是七老八十,普遍忧虑自己离世后患病的儿女不知该怎么办。
2.民间养老院普遍拒收精神病人
记者从广州市精神病院获悉,该院设有近1000张床位,而其中,老年精神病人就有80多人,约占入院治疗整体病患人数的10%。“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凸显,广州老年精神病人也会逐年增多。”广州市精神病院医务科科长郭建雄表示。
记者获悉,这些老人中,有个别是因为治疗后无法走向社区和养老院而回流病房的,这反过来加剧了精神病院床位供不应求的情况,并且挤占了有攻击或暴力倾向等更亟待治疗的病人的床位。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广州不少民间养老院存在着拒收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现象。一名民间养老院负责人承认,养老院有个不成文的行业标准:患精神病和传染病的两种人都不收,“因为如果放开让精神病人入院,一来其他老人的家属不乐意,二来害怕精神病人会有攻击暴力倾向。”
3.精神病人无法购买商业养老保险
那么,精神病人能否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记者为此咨询了平安、友邦等多家大型保险公司业内人士获悉,精神病人被列入商业养老保险的拒保范围。
平安保险公司一名业务推广人员告诉记者:“因为风险太高,保险公司肯定不会接受他们(精神病患者)投保的。”
4.社区工疗只管日间夜晚托养成难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针对治疗后康复出院的精神病人,也设立了春晖庇护工场、街道社区康园工疗站、康宁农场等过渡性特殊机构,帮助病患参加劳动工疗康复。但是,春晖庇护工场和社区工疗站只有白天接收人员入场工疗,夜间如何住宿或托养成难题。而在白云区钟落潭的康宁农场,则周一至周五接收病人,周末不开放,病人需回家。
此外,记者获悉,春晖庇护工场是目前广州最大的专门提供给精神病人工疗康复的场所,目前该工场接收了150人左右,还有几十人排队轮侯,名额供不应求。而社区工疗站则多以智障人士为主,即使接收精神病人,也仅限于日间。
典型案例
1.八旬老伯忧百年后病儿无处托养
今年80岁的蔡美广老伯,一共有3个小孩,最大的儿子小蔡今年47岁,患精神病已有23年,一直是由父母照顾。“到了2006年,我们知道市残联下属有春晖庇护工场这种专门给精神病患提供工疗康复的场所,所以就让他入场参加劳动。”蔡老伯说,儿子能做点轻活,每个月也有三五百元的收入。“我儿子也说,如果没有这个工场,他可能已不在人世,因为去到哪儿都受人歧视,无工作,无收入,无朋友,还要被人欺负,经常有自杀的念头出现。”蔡老伯说。
蔡老伯最担心的,还是儿子今后的生活,“我和老伴都七老八十了,身体也不好,万一哪天突然走了,这个儿子真不知哪里可以安置,养老院肯定不会收,买商业保险养老也不给办。”
2.病女康复揾工难 家属盼有养老险
住在广州越秀区的苏叔有个31岁的女儿,大专毕业,但因罹患精神分裂症而不得不住院治疗,“她出院后在街道的帮助下,在一家通讯公司工作。但她发现,一旦暴露自己精神病人的身份,就容易受人歧视,后来又辗转换了几个工作地点,都只能隐瞒身份。因为平时仍要吃药控制,一吃药就容易打瞌睡,业绩一直不佳,连续被单位警告,后来只得辞工”。
苏叔表示,“现在我们还可以照顾她,但以后老了就不知该怎么办。如果她有单位还好,因为单位可以一直帮她买医保、社保,她以后养老有保障。虽然现在也可以买居民医保,但要有广州户口才行,她没有这个户口。真希望她有养老保险,不然她现在很难,老了更难!”
家属
热盼政府早设全天公办托养机构
采访中,多数精神病患者的父母均表示,为了儿女日后托养问题,他们操碎了心,“希望政府早日设立全天服务的公办托养机构”。
据了解,今年,广东省残疾人公益基金会在广州成立,并率先在全国开展“广东省心智障碍人士终身托养试点”,接收智障人士和精神病患进行终身托养,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康复等“一条龙”服务,直至其身故。托养中心选址从化温泉镇,首期设300张床位,根据托养对象年龄从10岁到超过59岁等不同而一次性收费55万元~91万元不等。不过,不少患者家属认为价格太贵,难以负担,加上要2016年才建成,“远水解不了近渴”。
市残联
已部署各区开设公办托养试点
记者随后从广州市残联获悉,市残联已经下文让各区开展区级残疾人托养试点。“每个区都要落实试点,这个是按中残联的规划来设的,由政府主导、出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专业人员来运营,首先解决低保低收入的困难残疾人家庭。而精神病人作为残疾人士的一种,也可接收。”广州市残联教育就业处处长彭运安告诉记者,目前荔湾、黄埔、天河、南沙、越秀、番禺等区已在着手开展,将分期推进,而且每年有望新增一定床位,根据各区实际来设1家或多家。
据介绍,这些区级残疾人公办托养点是全天24小时全托,会有一个具体的收费标准,计划政府、企业、家属共同出资,符合条件者可申请轮候登记。据了解,这些区级托养点初步计划只托养残疾人士到60岁,过了60岁再与民政部门的相关机构衔接,安置他们养老。
他山之石
香港设40多“中途宿舍”助康复
广州市残联与香港利民会合办、专门为精神病患提供社区康复的服务机构广州利康家属资源中心主任、社工师王坤告诉记者,“在香港,精神病人出院后,如果家人不接纳或家中不够地方住,可申请政府专门设置的‘中途宿舍’。一般可住两年左右。”王坤表示,香港一共有40多个“中途宿舍”,每个宿舍约40多人,由专业社工机构打理,“如香港元朗一个‘中途宿舍’,政府每月象征性收1元房租,精神病人自己交水电费等,但政府每人每月补贴3000多元,基本够他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