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教会儿子刷牙很满足
最难的时候已熬过去 最美妈妈希望更多人关注自闭症儿童
12月11日、12日本报连续报道了坚强的单亲母亲林娟7年来与自闭症、小儿白内障儿子小幸相依为命、不离不弃的新闻。这位坚强妈妈的故事通过电视、报刊、网络传遍全国,感动了很多人。昨天,记者再次走近林娟,了解她和儿子这些年来经历的有泪有笑的生活点滴。林娟说,现在,儿子的转变让她感到欣喜,他从一个没有灵魂的小孩变成一个会主动表达感情的孩子了,尽管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还不懂,但是最难的时候似乎已经熬过去。言谈中,她的脸上常常露出笑容,她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关爱自闭症儿童这一群体。
文/记者林静、方晴
昨天下午3时30分,记者见到了林娟。说起有市民专程到她卖早点的地方去帮衬时,她担心地说,上午9时她卖完早点就会离开,怕有市民专程去帮衬但又扑空。“早上时间紧,好心的市民不用专程去买了。”
一边唱歌一边示范刷牙
林娟的生活重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她10岁多的儿子小幸。说起儿子最近的转变,林娟是有笑有泪。面对一个重度自闭症加上小儿白内障的孩子,林娟注定要比其他母亲付出更多。
仅教会小幸刷牙,林娟就花了两年时间。一开始,小幸不懂得漱口,喝了凉水会往肚子里吞,对刷牙的动作也不感兴趣。为了让儿子学会刷牙,林娟试着一边唱歌一边示范。
“我会唱‘洗刷刷、洗刷刷、嘟~嘟~’这样的歌,小幸一听到我唱这首歌就开心地笑了,我几乎天天唱着歌示范刷牙的动作,时间长了,引起了小幸的兴趣,大约用了两年时间,他终于学会了刷牙。”林娟激动地说,还有自闭症孩子的妈妈花了10年才教会孩子自己洗澡,所以花两年教会小幸刷牙她已经很满足了。
母子成朋友两人一起进步
刚开始带着孩子生活的那几年,林娟想过和孩子一起跳海。那个时候,她看不到希望。她说,尤其是下班回家后看到儿子身上都是屎尿、家里被搞得乱七八糟时,非常痛苦。
可是一句至理名言点醒了她,她的心态慢慢地发生了转变。“我觉得以后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必须要学着坚强,学着改善小幸的生活状况。”林娟说,心态转变后,她开始把小幸当作自己的朋友。她会和小幸一起趴在地上玩,把孩子逗乐,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小幸会笑了,而且笑得好开心。
原来母子之间是心有灵犀的,林娟的生活开始有了阳光,小幸也开始发生奇迹般的变化。林娟说,现在儿子饿了会叫妈妈,然后用手指指厨房,看到自己喜欢的人会主动去抱一抱,甚至有时还会扮鬼脸逗她开心。现在的小幸已经会主动表达感情。小幸很喜欢地铁站门口的一个送报纸的阿姨,有时候见到她,小幸竟能发出“姨”这个音。
参加梦想合唱团满堂掌声
“你看,小幸现在的照片都是笑脸,我已经给他拍了上千张照片了。”林娟笑着说,在去北京参加央视“梦想合唱团”的活动中,她和孩子第一次坐飞机,当时她很担心孩子会乱叫乱跑而被拒绝登机,但在来回的途中,小幸都很乖。
林娟说,她和孩子被安排在第七名上场,上场时已经是晚上11时,小幸每晚8时就要睡觉。轮到他们上场时,小幸因为太困不愿意上台,林娟只好背起儿子走到台前。“我们上台的那一瞬间,大家都沉默了,过了几分钟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知道这是大家在鼓励我们母子。”林娟边说边擦眼泪。
林娟说,她的愿望是能带着孩子到省外游玩,还想给孩子做一本相册。对于有媒体报道称前夫是抛弃了她和孩子,林娟更正说,当初离婚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协议离婚的,希望不要引起误解。
特殊儿童家长
只有公众悦纳孩子
家长才更自尊自信
“谁来关心哪些照顾他人的人们?”这句话挂在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的正门墙上,打动了林娟,也打动了更多感同身受的家长,“幸儿爸爸”曹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家长要一切从零开始
曹先生现在担任扬爱俱乐部的理事,他有一个今年读4年级的女儿,患有唐氏综合症。通过多年的努力,原被医生诊断“不能走路、说话”的女儿能自己乘公交车上下学、吃饭、上课,见人还会打招呼。“这段过程,家长的心态很重要”。 “如果家长老想着60分,一旦孩子的表现只有55分,会非常失望”。曹理事建议特殊孩子的家长们,“一切应该从零开始”。
心态的改变是林娟和曹理事非常强调的一点。“扬爱服务的对象并非孩子,而是家长。因为我们知道,家长的心态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他建议家长们,首先要悦纳孩子、改变理念,看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其次不要把标准定得和别人一样高。“有的家长希望自己孩子很快学会自理、沟通、交际,这些太高的期待只会让人更绝望”。他谈到幸儿会唱歌,虽然唱得不怎么好,“但我觉得很满足”。
曹理事表示,现在俱乐部有差不多1400位孩子家长,每次活动都是免费加入的,只需要缴纳几十元的年费。“家长们可以互相交流,少走弯路,更重要让我们取长补短、抱团取暖。”
特殊教育仍需政府大量投入
“现在每个区大概有一间针对智力障碍和精神疾病孩子的公办学校,而且面向的是广州市户口,学位有限。”曹理事认为,特殊教育仍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
“特殊教育学校不同于一般中小学,一个老师能带四五十人,真实情况是,一个老师带十个就差不多了。”曹理事来自外地,非广州户口使他有更多不便,但想到回老家孩子的教育更成问题,就决心扎根广州。他说:“现在,重担依然在家长身上,但为人父母,无论多重都不会放弃孩子的。”
曹理事也认为,特殊孩子的家长并不是要求政府补贴,而是更希望社会认同和接纳这些特殊家庭。“其实孩子并不怕异样的目光,害怕和躲避的是家长。”只有公众悦纳孩子,家长们才会更自尊自信。
“目前,60%会员是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曹理事介绍,自闭症的症状往往要等到孩子一两岁,与人交流还很少才慢慢察觉出。
据2011年中山大学与广州儿童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广州市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为0.75%,也就是说广州市常住人口中有约7万多人的孤独症群体,其中0~18岁的孤独症少年儿童为2.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