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68个工疗站庇护4755名精神智力残疾人

在广州市素社街康园工疗机构,站员正在专注地练习书法
曾彩虹是精神残疾一级的病人,早年因病情发作,砍下自己两只脚拇指。思敏9岁时不幸遭遇脑出血,造成半身瘫痪,幼小的她从此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机会,没法像正常孩子一样读书、成长,而且,长期残疾造成她精神压抑和自我封闭。
如何让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找到生活的意义?思敏和曾彩虹在工疗站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在工疗站里,曾彩虹学会了刺绣手艺,情绪乐观;思敏学会了做纸花、画画、唱歌、跳舞、弹钢琴,性格开朗。她们的家人也因此走出整日惴惴不安的阴霾,家庭生活相对正常、健康。
记者在广州市素社街康园工疗机构看到,站员们根据各自兴趣,练习书法、折纸剪花、朗诵课文、弹琴唱歌、制作工艺品等等,非常专注。“他们刚来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有时会无故打人,现在都找到自己的爱好了。”该机构负责人说。
据了解,广州市现有残疾人55万,其中精神和智力残疾人有9.6万。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多种因素,长期以来,精神和智力残疾人一直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他们 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及康复训练等方面较为被动,缺乏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这不仅对个体及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广州市康园工疗机构始建于2006年,主要为社区精神和智力残疾人提供工疗、康复、庇护性就业和支持性就业服务,提升和促进残疾人适应社会、回归社会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站员入站后进行工疗、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方面通过每日的“残疾人文化补习班”,帮助他们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因材施教,针对站员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挖掘他们的才艺潜能,培养站员多种技能的发展,帮助他们走出家庭、融入社会、重塑自信。
在广州,康园工疗站项目已经成为广州市残疾人事业的一个“品牌”,像素社街这样的街(镇)工疗站共168个,区级康园中心12个,市级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 1个,形成了市、区、街(镇)三级康园工疗服务网络,共接纳了4755名精神、智力残疾人及部分重度肢体残疾人入站进行工疗、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大大拓 宽了残疾人的就业覆盖面。
而工疗站的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于市福利彩票收入中的残疾人事业专项资金和区、县级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据了解,2007年至今,广州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共资助了474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