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以工作挣尊严的人

作者:赵新星 | 来源:南方日报 | 发布时间:2013-03-29

●天兰——身高只有1.2米,从小在福利院长大,目前在广州欧派厨具公司做清洁,月工资1300元,现在正沉浸在爱情当中。

●因小时候摔伤头部,有轻微智力障碍,2009年起进入广东电台餐厅工作。“觉得自己有价值,不再是弟弟的负担,还可以给我爸养老。”

●叶叔——在增城健娱麻风病康复村生活了32年,每天帮村里的老人买菜,还经常去村外鱼塘打渔。相对完整地保留了正常的生活,还建立起家庭。

■聚焦“3·11国际尊严尊敬日”

昨天,3月11日,承担着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使命——它是为弱势人群维护基本权利与尊严的“国际尊严尊敬日”。

当我们常常抱怨自己的工作太辛苦、没前途的时候,可曾想过,在那些麻风病康复者、智障人士、肢体残疾人等弱势人群当中,有一小部分自强不息的人,他们选择去从事最简单、辛苦和低薪酬的工作,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任劳任怨,只因工作对于他们的意义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想象。

工作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更与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和我们一样打工,但他们挣的不仅仅是钱,更是社会价值与个人尊严。每一份工作背后,隐藏着的是他们不为人知的坎坷人生,而显露着的则是他们想要证明自我价值、改变社会歧视的决心。

受访者提供。

●黄莹莹——因小时候打针伤及神经,左腿与地面落下了8公分的距离,通过自学考入广州残疾人英语培训中心,三年学成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即使最简单的工作也来之不易

经过近三个月的培训和试用,广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慧灵”)学员,21岁的马嘉杰终于从三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在箭牌糖果公司的工作机会,本月正式签约。

尽管这只是一份清洁工作,但三名学员依然为此准备了一个多月,并展开了“真枪实弹”的竞争,最终“一决雌雄”。

对于大多数弱势人群来说,即使是这样一份简单的工作都来之不易。

王涛是慧灵已成功输出就业的学员之一,目前在广东电台餐厅做洗碗工,工资每月1600元。

因小时候摔伤头部,王涛有轻微智力障碍,1998年开始在慧灵接受康复训练,2001年成为慧灵下属幼儿园的厨工,2009年初被介绍进入广东电台餐厅工作。对于常人来说,洗碗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对于王涛来说,这份工作却存在挑战。

“主要是一开始他分不清楚不同盘子在形状上的区别,得教他分门别类。”王涛的导师,慧灵个案管理员谭桂英花了近三个月时间才把王涛带入工作正轨。

最初一个月,谭桂英每个工作日都在餐厅陪伴王涛,手把手地教他。收碗的流程、洗碗机的使用方法、碗盘的分类与摆放……看似简单的工作内容,都需要由她先总结出清晰的步骤,然后一步一步传授给王涛。除此之外,她还要带领他去认识各个部门的同事,为他建立起安全的人际关系。三个月之后,王涛才真正脱离她的帮助,独立承担起自己的工作。

在谭桂英看来,37岁的王涛像一个7岁的孩子:“你跟他讲话必须很直接,委婉的话他听不懂;他对你的反馈也很直接,所以我们说他就是一个‘晴雨表’。”有一次,一个同事在玩笑间握住王涛的手,他挣脱不及便以为那个同事要打他,最后不得不让谭桂英来紧急“救火”。

2009年11月,6个月试用期之后,王涛终于接到了转正通知。回忆起那一刻,王涛难掩兴奋:“两个人来试用,就选中我了,打电话让我爸来签合同,我跟老爸说:你就签吧!我不干活的话一辈子就完了,我总不可能跟着弟弟过一辈子吧!”

工作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接近常人

经过商议,餐厅每个月给王涛200元现金,其他则打入工资卡由其父亲保管。

第一次发工资,虽然拿到手才200元,但对于从小没有自主掌管过财务的王涛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巨款”。他立即去买了新衣服新鞋子,一口气把钱花光,结果被父亲痛批了一顿。

那以后,王涛变得懂事许多,今年春节他给父亲买了一条烟,给弟弟封了红包。“我是长子嘛!”他颇有些自豪地说。

工作给王涛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王涛说,以前总觉得被别人看不起,工作以后就能证明给别人看“我也可以做到”。他还很热心帮其他人做事,比如帮女孩子搬搬东西,让他感受到一种“男子汉大丈夫”的成就感。他解释说:“成就感就是觉得自己有价值,不再是弟弟的负担,还可以给我爸养老。”

母亲的去世,让王涛更增强了要给父亲养老的责任心。去年情人节,王涛下班后没有像往常一样坐公交车回家,而是步行到江边,见到很多情侣,他想帮父亲再找一个老婆。最后当然是没找到,他却晚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到家。“被我爸骂了,他着急,等我的时候抽了四根烟。”

“工作的过程能够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完善他们的价值体系,促使他们的生活常态化。”谭桂英认为,这是工作对于弱势人群的最大意义。见证他们成长的人会发现,相对于从前几乎与世隔绝的被保护状态,工作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接近常人,亲情、友情、爱情,这些都成为触手可及、真实可感的东西。

在增城健娱麻风病康复村生活了32年的叶叔,是村里51个老人中唯一有“工作”的。除每天帮村里的老人买菜,他还经常去村外鱼塘打渔。打渔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长期泡在水里,旺季经常一天要出活三四趟,还常常是在清晨或深夜,而每次的工钱不过50元。

叶叔已经55岁了,妻子劝他别再那么卖命地打渔,但他乐此不疲。“其实最重要的是一起打渔的这帮朋友,我们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不分你我,没有人把我当成异类,所以再辛苦也开心。”

叶叔说自己是乐观的,而这种乐观更像一种庆幸。麻风村的老人大都孤独地度过一生,而他却因为有工作能力,才相对完整地保留了正常的生活,还建立起现在的家庭。

家庭,对于王涛来说仍然是奢望,他觉得自己“没文化,养不起老婆”,但对于正沉浸在爱情当中的25岁女孩天兰来说,家庭却是一个真实的梦想。

天兰身高只有1.2米,从小在福利院长大,在越秀区启智学校(以下简称“启智”)接受职业培训后,经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以下简称“扬爱”)介绍到广州欧派厨具公司做清洁工作,与她一同工作的还有东亚兰和荔丽两个姐妹。天兰的月工资是1300元,这意味着她可以偶尔请姐妹们吃一顿麦当劳大餐,存半年钱能买一部手机,以及和男友一同逛街购物。

见到天兰的那天正好是情人节,在她宿舍的墙壁上,两幅手绘画引起了到访者的注意。一幅是风景画,瀑布前有成双成对的天鹅与仙鹤;另一幅画中,两颗心被一支箭穿在一起,旁边的小诗写道:惜缘,我将为你在心底保留一个最甜蜜的角落。

天兰说,一幅画是男朋友第一次见面时送给她的,另一幅是这个情人节的礼物。

他们比别人更珍惜自己的工作

不论王涛、叶叔还是天兰,工作对于他们的意义比常人所认为的要大得多,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从不挑剔、不抱怨,更不轻言放弃。王涛对此做出了一番颇有深度的总结:“工作让我学会干活、学会做人,更多地了解了社会。人不是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的。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螺丝钉,虽然很小但也是有用的。”

不过,就算只是做一颗“螺丝钉”,王涛依然很紧张,他经常梦见自己被“炒鱿鱼”,而事实上老板对他已经非常满意了。

亲自将天兰带进欧派厨具公司的劳动关系专员祝忠火见证了三姐妹在工作中的成长:“最开始的时候比较害羞,害怕跟人接触,这一年多下来他们的个性开朗了许多。”

祝忠火坦言,公司最初对她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存在担忧,培训期间配备专职人员看护,连睡觉都陪着。但现在忧虑基本上都已消除。

“如果一定要说她们与其他员工有什么不同,那可能就是她们比其他人更加珍惜自己这份工作吧。”祝忠火说,有一个女孩曾和天兰她们一起工作,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离职,哭了很久、很伤心,最后启智的老师劝她休养好身体再回来,女孩才愿意走。

对于祝忠火所言的“珍惜”,广州残疾人英语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残培”)曾经的学员、现在的教员黄莹莹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因小时候打针伤及神经,黄莹莹的左腿与地面落下了8公分的距离,但这距离没有让她在人生路上摔倒,反而激励她在坎坷中坚持前行。

这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女孩。她从小成绩优异,高考失利后在深圳一间纽扣厂打工一年多,后来通过自学考入广州残疾人英语培训中心,三年学成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即使是在深圳的纽扣厂打工期间,她的心态也不是仅仅“打一份工而已”,而是当成自己的事业来经营,从财务、跟单到跟生产,她样样都来,最后竟然成长为厂里仅次于总经理的管理者。

学英语、当老师,是她从小的梦想。她很珍惜,因为失而复得的梦想,更是因为心中那股想要证明自己的劲头。“我们就是特别想证明给大家看:其实我们并不比你们差。同时我也是证明给家人看:我一个人在外面还是可以过得很好。”

在微博中,她转发了这样一句格言:“靠家里,你可能当上公主。靠男人,你可能当上王妃。但靠自己,你才能当上女王。”她的评论直言不讳:“我要当女王!”

解决弱势人群就业问题仍需转变社会观念

在黄莹莹看来,当女王意味着主宰自己的命运,工作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只有少数弱势者是幸运的,更多的人依然面临难以逾越的就业障碍。

残培每年招生2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但据黄莹莹所知,除一些在英国领事馆、大学、外贸公司、教育局、银行、酒店等处工作的校友外,其他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十分理想。

扬爱去年在壹基金的资助下设立“梦工场”职业培训项目,迄今培训过的学员约10人,但还没有人成功找到正式工作。扬爱综合支持中心主任卢敏透露,今年5月可能开设一间面包坊,可以向约10名学员提供支持性就业。

慧灵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智障人士的职业培训,同时也提供“庇护工场”之类的支持性就业渠道。自2008年以来,在台湾、香港经验的启发下,慧灵开始将学员推向真实的就业市场,4年来接受此类职业培训的学员超过30名,但仅有4例就业成功。

“我找过无数的餐厅、洗车行和保洁公司,碰壁无数,最后成功的都是通过熟人关系推荐的。”谭桂英说。

残陪校长胡妙玲认为,弱势人群特别是残疾人除了身体缺陷外,缺乏专业技能、受到社会歧视等因素都会给他们带来就业困难。

胡妙玲说,目前政府对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只有“残疾人保障金”这一条,即每个企业员工中要有1.5%的比例是残疾人,企业如果招收本地户口的残疾人可免缴残疾人保障金,如招收外地户口的残疾人则减免30%。尽管如此,很多企业还是不愿意聘用残疾人,还有不少企业只是让残疾人挂名,提供的就业机会有名无实。

“对于那些只是为了免缴残疾人保障金而来找我们要残疾人证的企业,我们是坚决不予推荐的。”胡妙玲说。在这一问题上,慧灵、扬爱、启智等机构的立场高度一致。

“他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工作的渠道走出去,只要走出去就有更宽广的天地,否则只能蜷缩在小小的角落里。”谭桂英说,其实他们的工作能力并不比一般人差,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慧灵学员是完全可以去工作的,而他们吃苦耐劳、勤奋努力、不计得失的品质对于争取工作机会非常重要。

对自己亲手扶持成长起来的“孩子们”,谭桂英、卢敏、胡妙玲乃至黄莹莹都充满了信任和希冀,“希望社会能从观念上改变对弱势人群的就业歧视。就业能够让他们找到社会价值,同时树立起这个群体的形象——弱势人群不是废物,其实他们和我们都一样。”

【背景】

1999年3月11日,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卡威尔,为抗议政府强令当地的麻风病患者迁徙,市民自发举行集会,为他们争取基本权利与尊严。为支持这一行动,国际理想协会(IDEA,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gration,Dignity and Economy Advancement)于1999年2月14日通知其在30多个国家的分支机构,将3月11日定为“国际尊严尊敬日”。

作为IDEA的分支机构之一,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每年都会在3月11日举行相关的纪念活动。今年,汉达联合慧灵、扬爱、残陪等多家弱势群体支持机构一起,以“我们都一样”为主题举行一系列活动,将“国际尊严尊敬日”的声援对象扩大到包括麻风病康复者在内的全体弱势人群,以唤起社会公众对他们致以平等的尊重。

●统筹 胡念飞

●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赵新星 实习生 卢喜兰 古海玲 刘振华

●摄影 梁文悦(除署名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