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梦想总是可爱的”
盲童合唱《你是我的眼》让很多观众感动落泪。
著名诗人舒婷(右一)为获得一等奖的小诗人颁奖。
■现场特写
如果一群“天使”聚集,会是什么样的景象?这是足以让最伟大的诗人都难以吟咏的盛况。昨天下午,数百位“天使”降临到中山大学梁球琚堂,参加由南方日报主办的2011广东小学生诗歌节颁奖典礼。包括著名诗人舒婷,广东作家杨克、郑小琼等嘉宾也与上千名观众一起欣赏了这台晚会,并与小诗人互动。整台晚会由童心、憧憬、孤单、成长四部分组成。所有的节目都是由获奖诗歌改编,也由孩子们自己进行表演。现场的感人场面,打动了场内所有大小观众。
童心 喜羊羊和气球“光临”颁奖台
小学生诗歌节是属于孩子们的。所以昨日的颁奖晚会从头到尾都渗透着童真和童趣。几乎每次颁奖都会出现让小朋友们感到惊喜的场景。比如,刚开场时大屏幕上显示出来的FLASH动画,就充满了宫崎骏的风格。而在随后举行三等奖颁奖仪式时,负责托出奖状的更是当下孩子们最喜欢的动漫形象“喜羊羊”和“灰太狼”,它们的到来引起场上孩子们一阵欢呼。而在一等奖颁奖时,颁奖证书出现的形式同样让人惊喜:由诸多气球缀着一个篮子,缓缓地从空中降落下来……
与颁奖形式的新奇相对应的,是获奖者充满童趣的语言。获奖的小诗人在富有经验的主持人面前显得游刃有余,回答问题虽然略显稚嫩,但别有趣味。比如一等奖《夏天到了,春天还没来》的获得者王芗远,主持人问他“为什么夏天到了,春天还没有来?”他回答说:“就是还没来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就是一种感觉而已。”而对于这个回答,诗人舒婷的解释是:“诗人最重要的,就是有语言的天赋。”
憧憬 孩子的诗歌“很有想象力”
孩子的最大特色就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这也是昨日颁奖晚会的一大“特色”。其中最让人动容的却是广东聋人学校和盲人学校的孩子们。对他们来说,他们憧憬的是正常人的生活,而他们在昨日的诗歌节颁奖典礼上也用自己优美的舞姿和天籁般的歌声打动了现场所有的观众。盲人学校的孩子们表演的《你是我的眼》甚至让不少观众眼中闪烁泪花。
除此之外,小诗人对于生活的憧憬也是本次诗歌节的主流,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对未来进行描述的文字闪烁着令人惊叹的光芒。比如,颁奖晚会上演唱的由小诗人朱夏妮的诗歌《七月》改编的歌曲,就透露了一种夏天草原上郁郁葱葱的味道,甚至现场诸多成年人都感到异常神往。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登台为获奖小诗人颁奖时就由衷称赞,孩子们的诗歌写得很好,“很有想象力”。
与他们的获奖诗歌不同,孩子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却相当“靠谱”。在现场主持人对获奖者进行的现场采访中,未来想当作家的孩子并不少,其他的也有想当老师的,想当医生的,还有想做服装设计师、软件工程师和外交官的,基本上都是当下的热门职业。
孤单 小学生来诗歌节“交朋友”
从昨天中午12点左右开始,中山大学梁球琚堂前的大草坪上,就开始三三两两地聚集起人群。与往日大多是孩子们自行在草坪上嬉戏的场景不同,昨天的中大简直成了诸多家庭的聚会日。由于参加小学生诗歌节的孩子们大多由父母陪同,草坪上也格外热闹,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梁球琚堂门口拍照,并仔细阅读会场四周海报上的获奖诗歌。有些家庭甚至从肇庆、云浮等地赶来。有家长告诉记者,由于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孩子在家里比较孤单,小学生诗歌节对他们来说,不但是一个感受审美教育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在颁奖过程中认识一些朋友。“我们总觉得孩子的朋友不够多,而且,我们也不知道他交什么样的朋友更好,而在这里,孩子可以找到的朋友,我们也相对放心。”
事实上,如今内地的大多数孩子都有孤单的感觉,这在小学生诗歌节的获奖诗歌中也有体现,在“孤单”篇章中作为表演节目进行的情景剧《对话》,其主题就是从孩子的视角,通过一只猫的对话来描述自己的孤单生活,而诗的作者、小学六年级的曾晓瑜也是今年的获奖者之一。
成长 舒婷与小诗人交流“理想”
大诗人和小诗人虽然年龄不同,但对诗歌的热爱却是一致的。所以昨日的颁奖典礼,著名前辈诗人杨克、舒婷等人都亲临会场表示支持。舒婷亲自上台为一等奖的获奖者颁奖。而在回答获奖小诗人提出的“当您像我们这么大年龄的时候,你的理想是什么”时,舒婷感慨地说:“我那时的理想,就是能像你们现在一样,能自由地书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诗不仅是写出来的,也是用于演唱和诵读的。昨日的颁奖晚会上,小朋友们就见识了诗的多种外延表现方式,除了被改编成歌曲,还被改编成情景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姚锡娟更是现场用优美的语调朗诵了顾城的诗歌代表作《生日》,让孩子们除了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之外,还感受到汉语语言独特的韵律之美。
获奖老师感言
叶才生(中山市三鑫纪念学校副校长、小学生诗歌节“优秀指导奖”获得者)
让诗意教育融入课堂
中国的文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诗兴思维,现在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向西方理性思维靠近,我认为应该回归到传统施教,这有利于诗兴思维的回归。老师要引导学生求真、求美,靠近学生的心灵,通过回归典雅汉语,让学生们走上怀乡之路,这也是符合孩子纯真、浪漫的想象的。诗歌言情言志,是最贴近孩子心灵的一种文体,是孩子或含蓄、或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途径。
小学生诗歌节举办了两届,一届比一届办得好,让老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加认同,更加积极地来参与。我很期待这种活动能够坚持办下去,把它办成一个文化的项目。诗歌节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应该要大力提倡,它可以让现在的教育改变急功近利的做法,让孩子敢于去说、敢于去创造。
诗歌节活动的声势已经比较浩大了,下一步应该让它走进校园。让诗意的思维、典雅的汉语,尤其是这种诗意教育的施教模式真正融入到寻常的语文和德育课堂中,发挥它的施教作用,而不仅仅是让小学生写几首诗歌。诗歌节不仅要让小学生写诗,还应该通过言说和教育熏陶学生,发挥它人文的功效,这个才是最根本的。
魏春峰(广州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孩子的诗歌可编进教材
比起上一届,这届诗歌节的影响面扩大了,诗歌节举办的消息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广为传播,包括网站、微博等等,像贾樟柯这样的名人也转发了诗歌节的微博。从诗歌节初赛到决赛,信息搜索渠道和分类比起以前也更加完善了,很容易找到关于参加诗歌节比赛的信息和作品。另外,诗歌对精神的建构作用曾经被人们忽视,现在诗歌节把这些作品传播出去,又重新勾起了人们对诗歌的重视,让人们认识到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是需要诗歌来呵护的,这也是诗歌节能推广得这么好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像小学生诗歌节这样的活动能得到那么多学校的重视和支持?我认为,诗歌教育会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它弥补了以考试为主的教育方法的不足。诗歌的语言是抒情的,它是个人的、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诗歌写作很难被引入到现有的以考试为主的教育制度中来。因为很难对个人的体验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老师不好给分数,但是我们又很需要这样的一种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汉语的珍视程度还不够,通过小学生诗歌节这样的活动,可以引起社会的重视和认可,甚至可以影响到教育层面,比如将这些诗歌作品编写进教材,鼓励孩子们进行诗歌创作,写出他们自己的感悟。
卢雪琴(珠海市香洲区金钟小学教师)
诗歌节是一次宝贵体验
诗歌教育对孩子是一种很重要的启发,这次带获奖的孩子们来中山大学,孩子们都很开心,刚刚还有个孩子在中大的校训前拍照,说以后想考来这里。这些孩子从初赛到决赛,再到来这里领奖,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体验,能让他们见识更多的东西。诗歌节和中山大学的氛围也可以感染他们,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获奖学生素描
冯邵一(珠海市香洲区金钟小学六年级,作品《临窗观海》获三等奖)
“诗歌只是其中一种兴趣”
冯邵一表面看上去活泼机灵,但一和记者谈起话来,便透露出一股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年仅9岁的他跳过两次级,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年级开始读诗,三年级开始背诗的冯邵一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诗给写出来了,而且还一写不可收拾。在同龄的小朋友还在为怎么写小学作文而烦恼的时候,9岁的冯邵一已经有不少散文和诗篇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孩子们写诗的动机总是让人难以捉摸,“我只有在很无聊和很不无聊的时候才写诗。”冯邵一说。
冯邵一参加小学生诗歌节的经历颇为坎坷。他的父亲冯银刚说,小邵一的诗歌在网上投稿以后,初选落选了,是小学生诗歌节评委会主任杨克把这块“金子”又给淘了回来。之后小邵一才一路闯进了决赛,还拿下了诗歌节的三等奖。
在微博上搜索“冯邵一”,你会惊讶地发现,这名小诗人的微博认证头衔是“童星”。他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万,还和诗人杨克、于坚、蓝蓝等人“互粉”。这名“全能小朋友”还拍过电视剧、写过小说。“诗歌只是我的一种兴趣。”冯邵一说。
对于孩子的早熟,冯银刚并不担心,“在媒体面前他的口吻会像大人一样,但在他的同学和玩伴面前,他马上就恢复成小孩子的本性了。”
陈彦远(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四年级,作品《温馨的家》获三等奖)
“只有闷的时候才会写诗”
虽然也曾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些随笔,但走进诗歌节比赛现场,陈彦远的神经立刻绷紧了起来。就像她的父亲所说,“好像走进了高考考场。”参加决赛的时候,陈彦远坦言有点紧张,“怕获不了奖”。
陈彦远的妈妈也是一名老师,教导她学写作、学钢琴自然不在话下。对于写诗,陈彦远倒并非刻意为之,“平时写写作文、随笔,也没有特意去写诗,就是想到了,就把它写出来了。”
来到广州,陈彦远想去动物园逛逛。被问及去动物园会不会写诗,陈彦远回答:“不会,我只有闷的时候才会写诗。”
幕后花絮
学音乐的两个孩子成为“诗友”
因为音乐,学吉他的黄筱菲认识了学钢琴的邓语人;因为诗歌,两名小朋友又一同站在了小学生诗歌节的表演舞台上。这次诗歌节中,黄筱菲和邓语人一起演唱了由获奖诗歌作品《我羡慕妈妈》改编的歌曲。面对台下一片黑压压的观众,两名小歌手一点儿也不怯场,身体随着音乐节奏摆动得有模有样。
“早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就开始听莫扎特了。”黄筱菲的妈妈韩芳如此解释女儿的音乐天赋。4岁的时候,黄筱菲曾经尝试学习弹奏钢琴,后来因为兴趣缺乏而作罢,而现在她感兴趣的乐器是吉他。她的音乐老师马汉阳就是为诗歌《我羡慕妈妈》谱曲的作曲者。
另一名师从马汉阳的小朋友邓语人来头也不小,小学六年级的他刚刚通过钢琴十级考试,年纪虽小,表演经验却不少,他曾经在星海音乐厅参加过钢琴比赛,拿过不少奖项。他还自己在小本子上写诗,积累到现在也有厚厚的一本“诗集”了。他有些遗憾地说,要是早点参加小学生诗歌比赛,或许还能获大奖呢。
去年10月,两名小朋友因为同时跟随马汉阳学习音乐而结识,但直到被老师推选为小学生诗歌节的表演歌手,两人才慢慢熟了起来。或许是老师作曲的歌曲特别琅琅上口,两人第一天开始熟悉歌曲,第二天就进了录音棚。歌曲MV中,两名小朋友俨然一副未来歌星的风范。
“我羡慕/妈妈那一双水晶高跟鞋/一朵五彩又闪亮的小花/两旁都是钻石围成的花纹/那是爸爸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我羡慕,有时候是妒忌”。和诗歌《我羡慕妈妈》中的小主人公一样,两名小朋友对备受爸爸宠爱的妈妈也是羡慕不已。“妈妈想要的衣服爸爸都会买给她,我想买玩具就要求爸爸很久才会买给我。”邓语人对“偏心”的爸爸显然有点不满。黄筱菲对男孩热衷的玩具不屑一顾,她看上的是爸爸送给妈妈的漂亮挂饰。
在诗歌节颁奖典礼上,黄筱菲还担任了另一幕诗歌情景剧《对话》中的主要角色,参加过多次话剧比赛的她对此已经轻车熟路。孩子们的梦想总是可爱的。“我以后想做一名导演。”她信誓旦旦地说。而颇有文艺气质的邓语人未来想做一名“总裁”,被问及理由,他歪着脑袋想了半天,给出了“总裁的工作有趣啊”的答案。
聋人的舞蹈盲童的歌声最感人
在《我羡慕妈妈》歌曲演唱中,有5名活泼的小女孩在一旁为黄筱菲和邓语人的歌声伴舞。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舞台前方有一名老师在对着伴舞的学生打“暗号”。这5名女孩是广州聋人学校的学生,通过手语,舞台旁的老师才能引导她们的舞蹈。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教她们掌握音乐的节奏是最难的。”聋人学校的舞蹈老师郭玲说,“从她们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得在律动课上教她们怎么踩鼓点、怎么看指挥棒。”对处于无声世界的孩子们来说,老师舞动的双手就是一段段没有声音的旋律。
在另一个节目中,4名有听力障碍、戴着人工耳蜗的孩子由老师带领着,朗诵了诗歌节一等奖作品《夏天到了,春天还没来》,他们身后站着大约30名聋人孩子,用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表达着诗歌的情绪。
带领这些聋人孩子表演并不容易。这些随机挑选出来的学生没有舞台表演经验,调皮的孩子们一扎堆,打打闹闹总难避免。“他们听力不好,要是跑远了,还得一个个地去把他们追回来,要想让他们静下来,也要一个个地拍肩膀,用手语告诉他们。”周慧怡说。
小学生诗歌节还有另一支特殊儿童表演团队,由10多名盲童组成的少年宫特教部雨后彩虹合唱团。表演前,10多名视力正常的孩子牵着盲童的小手,把他们带到看不见的舞台上。
“他们记忆力非常好,学唱歌也很快。”教盲童们唱歌的钟明秋说。钟明秋本来是一名歌手,利用空余时间义务为盲童们教学。他还为雨后彩虹合唱团录制了一张音乐专辑,收录着盲童们演唱的歌曲。
“教他们手势动作比教他们唱歌更难。”钟明秋说,“你得替每一个孩子纠正他们的手势和力度,让他们感受到你肢体的动作。”盲童们表演的节目是歌曲《你是我的眼》,或许对于他们来说,钟明秋就是带领他们走上舞台的那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