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青年成上班族 独自坐公交上下班
前天下午,在为特殊孩子举办的广州第十三届“瑕之美”艺术节上,25岁的唐氏综合症患者阿南登上星海音乐厅的舞台翩翩起舞。而平日,阿南在广州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以下简称“扬爱”)的“梦工场”智障成人日间活动中心上班,和20多名有类似情况的青年人成为工友。阿南渐渐从一个内向的孩子,变成乐观积极并且有一定工作能力的青年人。
智障青年通过“工作”融入社会
扬爱是一家民办非营利机构,致力于服务特殊需要人士。2009年,在“扬爱”成为壹基金的典范工程后,一个专门针对智障青年就业辅导和培训的公益项目便获得了壹基金的资金支持,并在2010年8月悄然诞生。这就是阿南参与其中的“梦工场——智障成人日间活动中心”计划。
目前,对于解决智障人士的就业问题一直没有好的办法。智障孩子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日常生活的安排、家庭看护压力立即成为家长们的沉重负担。
“更重要的是,如果智障青年窝在家里,从此减少了和社会接触的机会,他们的心理和生理能量都会逐步消耗,身体情况会变得更糟糕,肌能渐渐退化。”扬爱社工曹少萍说,“我们应该了解特殊孩子也是有工作能力的,他们同样需要融入社会,并以此提高自己的能力。”
记者看到,“梦工场”实际上是让智障或自闭症等特殊青年体验一个安全、温馨、适合的工作环境。扬爱寻找有合作意愿的企业和社区,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培训智障青年的职业技能。比方说,手工品制作等需要耐心的精细活、单车清洁、社区卫生清扫、家政钟点工等,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工作,提高社会参与能力。
出于基本的安全考虑,“梦工场”招收对象是身体情况良好、无自伤行为,年龄约在16—35岁的智障或自闭症人士。目前,“梦工场”的全日制学员有9人,他们的工作时长为6小时;非全日制学员有10多人,由于身体原因,他们可在一个星期内参加活动1至2次,时间长度不限。学员们都称自己到“梦工场”是“上班”。学员大多数有智力障碍,年龄最大的是33岁,最小的17岁。
企业给予学员补贴并购买保险
“梦工场”项目有其特殊性:按照规定,扬爱的会员学员每月需向扬爱交360元,非会员学员则按月交400元。学员的作品可以参加义卖。每卖一件学员的手工作品或每做一项劳动,收入的一半归学员自己,另一半充实进“梦工场”的运营费用。“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学员每月只要交60元就可以既享受购买保险,又能接受日间照料和培训,同时还有劳动收入可拿。”
曹少萍介绍:“原因是扬爱和一些企业达成合作,由企业为学员购买医保、社保,并每月支付给每位学员300元工作补贴,让他们在‘梦工场’上班,学习融入社会。这样既减轻了学员的经济负担,又帮助企业完成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任务。一些企业经常送给扬爱一些手工品订单,让学员有活干。”
今年有一次,“梦工场”的6名学员在扬爱社工和家长义工的陪伴下,前往番禺某餐具消毒工厂,初次尝试了当洗碗工。经过3小时的劳动,他们集体完成了30箱餐具的清洗工作和筛选分类,成绩斐然。一开始最不愿去的自闭症人士阿丞(化名)最后干得最起劲,还悄悄和妈妈说自己可到工厂工作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后,“梦工场”学员可以像普通上班族一样坐公车,准时打卡上下班。现在,21岁的阿丞每天都独自坐地铁往返“梦工场”和家中,能独立完成手机链等小手工的制作,同时也学会了擦皮鞋的劳动技能。
政府购买服务或可解决残疾人后顾之忧
寄宿式托养机构未能满足需求
看到阿南的进步,阿南妈妈非常欣慰,但是她也有抹不去的担忧。“我和他爸爸总有一天要离开他的,到那时他怎么生活呢?我希望他能进全日制托养的残疾人安养院,但是我们轮候的序号排在50多位,前面还有那么多人在等着,出一个人才能再进一个人,我们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才有床位。”
据了解,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主要服务对象为残疾中老年人和孤儿,现服务残疾人为483人。据广州市残联的统计,广州市残疾人中有居家安养意向的17809人,需要日托的有588人,希望能获得寄宿式托养的达到2470人。从目前来看,残疾人寄宿式托养机构的床位数还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
广州市越秀区、黄埔区、番禺区等以现金资助、购买服务方式支持了8个托养机构,为290名残疾人提供寄宿托养床位。
现实有时确实让人无奈,有专家建议,在寄宿式托养床位有限的情况下,居家安养将是一条缓解的路径。政府可以通过大量资助残疾人购买家政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来减轻残疾人家庭的负担。类似养老问题也是这样,居家养老将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据了解,越秀区计划资助居家安养残疾人家庭1000户,已落实820户。
广州市残联表示,今后广州市残疾人托养服务有望取得更大进展,《广州市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资助试行办法》正式颁布实施后,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托养服务的积极性。2012年,广州市计划安排残疾人托养专项补助,用于推动全市残疾人居家安养和寄宿托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