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广州盲校两成儿童 其实可以摆脱盲文学汉字

作者:涂端玉 | 来源:广州日报 | 发布时间:2013-03-29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在广州盲校一间明亮的低视力康复训练教室里,孩子们正对着黑底黄字的助视器一边摸一边努力学习睁大眼认字。据了解,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从2005年开始,对家庭贫困的低视力青少年,政府拨出专项资金,为其免费验配助视器。

  本报讯(记者涂端玉 通讯员李绍斌)“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在广州盲校一间明亮的低视力康复训练教室里,孩子们正对着黑底黄字的助视器一边摸一边努力学习睁大眼认字。“广东省低视力患者占视力残疾人群的七成,其中相当部分被认为是无法治疗的盲人,其实70%以上的患者可恢复或补偿功能视觉,回归正常学校、工作。”专家介绍,光盲校就有两成孩子,其实可以摆脱盲文学汉字。

  广东省低视力患者大多被当盲人对待

  今天,广东省残联、广东省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组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眼科医务人员到广州盲校,为160多名视力残疾学生免费进行低视力的筛查、评估及提供相关的康复服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省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廖瑞端向记者介绍:“低视力是指通过手术、药物或一般验光配镜仍无法改善的视功能障碍,主要包括两眼中好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及视野缩小。它主要属于先天遗传性疾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也可能导致。”专家表示,据最近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全国视残1233万人,低视力占67%,有824万。而广东省的视力残疾人群达到75.3万人,低视力患者占据72.2%,约为54.4万人。

  “低视力患者与盲人的比例已快接近3:1,但大部分低视力患者均没有配戴助视器和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他们中的相当部分被认为是无法治疗的盲人,从而与全盲患者一样,生活在黑暗世界中。”她表示。

  她介绍,由于非常多家长不了解相关知识、个别正常学校存在拒收现象等,导致很多低视力孩子第一时间被送来盲校,学习盲文,却不知盲校中的两成儿童本可以通过康复训练,入读正常学校,学习普通汉字。

  70%低视力患者可恢复或利用残余视觉

  为避免仍有残余视力的低视力儿童被淹没在“盲童”中,混同全盲患者一起学盲文;朦胧中生活着的老人还以为视物模糊是衰老必然……省残联与中山一院联合成立了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开始在全省推动低视力的康复工作和研究。记者在盲校看到,教室有多种助视器帮助低视力孩子从头开始学习汉字,还有各类定向行走训练让他们学习适应环境、慢慢自理。

  “其实只要通过配戴助视器和科学的视觉康复训练,可使70%以上的患者恢复或补偿功能视觉,从而利用助视器和辅助器具重新开始学习、工作。”廖瑞端主任表示,这些患儿可以照常回归正常学校、成人后融入社会、参加工作。

  据了解,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从2005年开始,对家庭贫困的低视力青少年,政府拨出专项资金,为其免费验配助视器。相关咨询、申请报名电话为:020-87330286;020-87755766-841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