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生帮精神病人搵工 时常要面对发病患者


大洋网讯(广州日报记者 伍仞 通讯员李耀文)近日,广州气温持续走低,广州昌华街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何焕芳知道,自己又将迎来工作“旺季”了——每到季节骤变就是精神病发作的高峰期,社区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旦病情发作,她都要第一时间赶到评估他们的情况。即使工作的危险性让她买了两份人身保险,已过退休年龄的她因为心里放不下社区里200多个精神病人,决定继续干下去。目前,她已经帮助社区内11个精神病人找到了接收单位,这些病人日后可以领到退休金,给他们的家属解除了后顾之忧。
说得出社区内每个病人住哪里
四年多前,本已是昌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何焕芳经过培训后,正式成为一名社区精防医生。她告诉记者,现在社区一共有约210个精神病人,其中约1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发作时可能做出暴力行为。她的日常工作包括对他们定期探视,向病人家属了解病人是否有按时服药,还要观察病人是否有发病迹象。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探视每三月一次,其余的则每半年一次。
久而久之,社区里九曲十八弯的横街窄巷她都烂熟于胸,而且能随口说出社区内任何一个精神病人住在哪里。何焕芳笑着说:“常常一轮(探视)结束没多久,又要开始新的一轮,常在街上走,晒得我像现在这么黑。”她告诉记者,自己从经验中总结出,对刚刚有亲人去世的精神病患者要重点探视,因为许多患者不愿意吃药,只靠家人把药物混在汤或饭中,一旦家人去世,他们不能按时服药,往往就会在这段时期发病。
为安心工作 买两份保险
当社区内有精神病人病情发作,其他人都避之则吉的时候,社区精防医生的职责要求何焕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和病人近距离谈话、观察他们的行为,如果发现他们有暴力倾向,就需要通知精神病医院的医生,如果没有,就要即场给他们做心理辅导,让他们冷静下来。
“其实很多病人都是像小孩一样,需要我们慢慢‘哄’,”何焕芳记得,一次社区内的一位阿婆突然把家中的剪刀都收集起来,压在枕头下,说自己的子女“谋”自己的家产,不让子女进自己房间。闻讯而至的何焕芳来到阿婆的房间门口,说:“阿姨,先把剪刀拿出来吧,反正我也拿不了你家东西。”这句话让阿婆降低了戒备心。“一些病人就是这样,不信家人,反而会听我们外人说的,”何焕芳告诉记者。因为发现阿婆有老年痴呆症的可能,她认为有必要带阿婆到医院检查,“但直接说上医院阿婆不肯。我就说请她去喝茶,她还不愿意,我又说:‘阿姨,我请你喝茶你不去,那不如你请我吧?’没想到这下她反而答应了,这样才把她哄到了医院。”
何焕芳表示,其实不少精神病人平时都和正常人无异,但一旦一发作起来却像换了个人,她曾经遇见过在家里烧家具、被铺,甚至把电视机扔到楼下的病人,“有几次病人拿着刀就在我面前挥”。她坦言,这时是她工作里最危险的部分,做精防医生四年多了,现在处理这类突发事件时,“心还是会砰砰跳”。为了安心工作,她特地给自己买了两份人身保险。
“份外事”减轻病人家庭负担
而最让社区内精神病人家属称道的,是何焕芳为他们所做的“份外事”。今年之内,她已经帮社区内11个精神病人找到了愿意接收他们的企业。记者两次到昌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何焕芳时,都碰上病人家属来找她道谢。其中一名家属阿君(化名)告诉记者,自己丈夫才40多岁,患上精神分裂症已10多年,儿子还在读大学,全家收入就靠自己做家政的收入维持。“现在好了,何医生帮他找到工作后,单位帮他买养老保险,每月还有100元补助,他老了以后有退休金领,我不用那么担心以后的日子了。”阿君说,事情办成后几次想请何焕芳喝茶,“可总是‘请不动’她,她总是说我们家里经济困难,让我们把钱省着。”
“为了找肯接收他们的企业,我可以说‘用尽关系’。现在每次和朋友聚会,都会向他们打听是否知道有企业愿意接受精神病人,几乎每个朋友都被我‘骚扰’过,有些都‘怕’了我了。”何焕芳坦言,帮精神病人找工不属于自己的职责,本来自己大可不必这么麻烦,但在探视社区内精神病人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精神病人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差,“有些家庭连一张给客人坐的椅子都没有”,所以自己希望除了在工作职责之外,还能从其他方面减轻社区内的病人的负担。
一些精神病人家属告诉记者,现在家里病人享受的一些优待政策,也是何焕芳告诉了他们以后他们才知道的。何焕芳表示,现在政府对精神病人有不少优待政策,但一些病人家属要么不知道,要么因为“病耻感”而不愿意去办理,“我总劝他们,既然政府有这样的优惠,就不要自己硬撑着,办个残疾人证,起码以后看精神病康复门诊可以免费了,以后可能还有更多优惠呢。”
不舍病人 推迟退休
何焕芳说,做了四年的精防医生,和社区里的病人都已经很熟悉,还有的甚至会依赖她,比如一个女病人会在一天中的不分时段给她打电话,自己的手机得24小时开机,“有一次晚上九点多,她打过来,很激动地说怀疑她老公有外遇,让我马上过去。我打的赶过去,和她聊到12点才让她平静下来。”还有个40多岁的男病人总爱和自己的哥哥“怄气”,但一见到何焕芳就马上收起脾气说“何医生,我听你的话”。
“和他们接触多了,会他们其实挺可爱的,只要控制好病情,和正常人差不多。”两个月前,到年龄退休的何焕芳感到“有些舍不得这份工和这些病人”,做出了在这个岗位上干下去的决定。她表示,无论是“份内事”还是“份外事”,都要继续尽力帮助社区的这群精神病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