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续走高 政府拿出6套廉租房安置青年孤儿
大洋网讯(广州日报记者 周祚 通讯员 穗民宣)长大后的孤儿如何回归社会?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截止目前,广州市政府共批出6套廉租房,用开办青年公寓安置从儿童福利院走向社会的青年孤儿。这些青年公寓中,共安置年满18岁的孤残青年37人,而且因为公寓位于社区内,孤残青年更容易融入正常社会,步入新生活。
年满18周岁的孤儿搬进新家
据介绍,随着近几年房价的不断攀升,一次性给予孤残青年的安家费已不足以置业,为孤残青年购买经济适用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一次性为孤残青年购买房屋,高额的房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加上孤残青年从福利院的集体生活一下转变为独自一人在社会上生活,没有一个过渡期,其心态和生活习惯等未必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因此, 通过创办“青年公寓”、建立就业“中转站”的方式解决孤残青年的安置问题,相对来说更适合广州的实际,也便于操作。
2006年,在市住建办的大力支持下,广州市儿童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租用政府廉租房开办“类家庭”和“青年公寓”安置养育项目。截止目前,该院共申请了31套廉租房,其中25套用于开办类家庭,6套用于开办青年公寓,共安置孤残青年37人,另有4人已结婚搬出公寓。通过搭建“青年公寓”这一步入社会的“中转站”,将年满18周岁在外做工及大中专毕业的孤残青年从相对封闭的福利院安置到开放的社区生活;通过建立随访制度,开展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帮助孤残青年自强、自立,为日后完全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位于海珠区赤岗大塘的聚德花园是广州市内大型的解困小区,小区南面的几栋居民楼下面,停着许多辆残疾人专用车,这里,就是让青年孤儿们走向社会的“青年公寓”。据介绍,一开始,福利院的老师们会细心地为这个“家”添置了简单而齐全的家具、炉灶和床铺。“男女分开不同的公寓住,两人一间房,室友可以自由选择。”后来,开始工作赚钱的孩子陆续买来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等,逐渐地使“家”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一开始不懂和邻居打招呼
青年公寓由福利院负责简单的装修与家具的添置,并负责缴纳每月的房租,一般来说,从中专以上的高校毕业后,孩子们就要搬到公寓里居住,自己承担起伙食和日常开支,还要负担水电费。2岁起在福利院生活,大专时仍住在福利院的小群现在是一家社区老人院的护理员。她告诉记者,刚开始搬到青年公寓时确实兴奋了好久。“福利院就是我们的家,里面有家长,还有兄弟姐妹,生活上事无巨细都有阿姨照料,搬出来生活,一开始,我们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和邻居打招呼,直到对门的阿姨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们家作客,这才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关怀与体贴。”
养活自己 承担伙食水电费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的院长徐久介绍,2006年以前,福利院里的大龄孤儿往往是在外就学或工作,但仍然吃、住在福利院里。对于福利院长大的孤残青年,就业是他们真正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他们以后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由于孤残青年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有些还身患残疾或多种疾病,对未来期望过高,在就业心态、职业选择、预期收入等方面对自己认识不足,当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时,无力适应的他们往往选择了逃避。因此,在就业安排初期,部分孤残青年宁愿偷偷跑回福利院“混饭吃”也不愿外出工作。
2006年初,为推动这群成年孤儿顺利走上社会,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在市民政局、市房管局等多个部门的协调下,向政府申请了一批政府廉租房以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如今,通过“青年公寓”独立生活的磨练,培养了孤残青年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平实、乐观的就业心态带动了就业率的明显提高,目前已达85%以上,部分失业、待业的孤残青年也不再“等、靠、挑”,而是敢于面对现实,积极寻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