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状况继续改善 但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明显
中新网广州12月1日电(记者 莫非)中国《2009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于12月1日在广州发布。由中国残联、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组织开展的2009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结果表明,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继续改善,各项保障与服务水平较之上年有了提高,但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依然明显,在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
此次监测范围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67个调查小区,监测残疾人34866人,本年度监测时间为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4月1日。
监测表明,残疾人生存状况继续得到改善,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78元,比上年度增长1.1%,农村为4066元,比上年度增长6.9%,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提高。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有较大下降,城镇为44.7%,比上年度低3个百分点,农村为47.1%,比上一年度下降了4.4个百分点。
城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残疾人占城镇残疾人总数的22.6%,比上年度的21.3%有所提高;农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残疾人占农村残疾人总数的23.6%,比上年度的19.6%有较大幅度提高。城镇残疾人参加的社会保险中增幅最大的是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2008年度相比2007年度增加了22.6个百分点,2009年度又在2008年度基础上增加了3.5个百分点。基本养老保险的参加比例也有较大增幅。
农村残疾人中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持续上升,由2007年度的84.4%,上升到2008年度的93.5%,再到2009年度的94.4%,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医疗改革在农村受到残疾人欢迎,各级政府对贫困残疾人参保予以补助,使残疾人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大受益者之一。16岁及以上城镇残疾人参加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率为52.1%,比上年度上升13.3个百分点。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在学比例为69.5%,与上年度比上升了5.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残疾儿童在学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为73.7%,农村为68.5%,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继续得到重视。
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的满意度为66.8%,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体现出残奥会影响和无障碍建设的成效。另外,有79.5%的城镇残疾人所生活的城镇中至少有一种无障碍设施,说明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成效。在接受过社区服务的残疾人中,满意度为88.4%,比上年度上升1.7个百分点。残疾人接受法律服务满意度达到86.6%,反映了残疾人权益保障水平逐渐提高。
监测同时表明,残疾人状况与全社会平均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大多数残疾人的贫困状况仍待改善。虽然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提高,但仅为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7.9%,差距明显。从消费支出结构来看,残疾人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及其占家庭消费支出比例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241.3元,是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1.58倍;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551.1元,是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2.24倍。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城镇为20.0%,农村为15.4%,分别比全国城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高出13.0和8.7个百分点。
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2%,比全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1.1%高出5.2个百分点,生活质量明显落后。残疾人家庭人均生活用电量仅占全国居民家庭人均生活用电量的60%,表明残疾人家庭电器化、信息化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通过对残疾人生存、发展和环境三大类17项的指标监测,2009年度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53.5%,比上年度提高3个百分点,但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74.6%相比差距明显。
中国残联研究室、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承担了监测数据分析处理和报告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