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中,盲童更想要光明,一个义工真切地体会
![]() |
江蕾与盲童亲密无间 本报记者 郑迅 摄 |
文/本报记者 冯小静
图/本报记者 郑 迅
昨天是开学的日子,有一班特殊的小朋友也开始了新学期的生活。他们没有繁重的功课,不用担心考不上重点学校,但他们的世界是黑色的。
“音乐就是一道光,带给盲童孩子光明和快乐。”说这句话的是刚刚从星海音乐学院毕业的客家女孩江蕾。两年来,她一直在广州市盲人学校做义工,教孩子们唱歌。她希望用她的行动,带动更多人来帮助这群同样是天使般的孩子。
一首《七色光》练了3个月
江蕾是个爱唱歌的女孩,她的大学生活原本平淡无奇。两年前,在一次看残疾人表演舞蹈《千手观音》时,她被打动了,萌发了一个念头:到聋哑学校去做义工。她跑到聋哑学校去,老师们听说她的特长是唱歌,就让她回去等消息。左等右等,还是没有电话来,江蕾着急了,这时,一个同学的话让她惊醒:聋哑学校的孩子怎么学唱歌?
“那我就到盲校去。”江蕾说,盲校的孩子听觉特别灵敏,学唱歌应该没问题。第一次给小朋友上课的情形,她还记得很清楚。教盲童唱歌不是一件易事。因为看不到,对老师的嘴形和动作,小朋友们只能用触觉来辅助学习。“比如最简单的‘提笑肌’,小朋友不知道哪里是笑肌,怎么提,我就让他们一个个摸我脸,找到感觉。”江蕾告诉记者,一首配上简单动作的儿歌《七色光》,正常的小朋友3天就能学会,她的学生学了3个月。
在江蕾来做义工之前,盲校的孩子在合唱中是没有动作的,因为看不见旁边的同学,他们的动作很难整齐。江蕾做了这个尝试。她教10个小朋友唱《七色光》,虽然只有简单几个动作,但要每个人一遍遍地摸着手来教,10个人一遍遍地练,整整练了3个月。最后,这个演出获了奖。
10%盲童可复明但无钱医治
盲童上盲校是不用交学费的,但每个月300多元的生活费还是少不了,这对一些贫困家庭来说,依然是个负担。去年,江蕾和她在星海音乐学院的同学们筹划举行一场慈善义演,为盲校筹款。跑企业、拉赞助,跑慈善机构,争取支持……终于,一位热心人士愿意支持,一个名为“心中的彩虹”的公益活动由此展开,并为盲校筹到一定数额的款项。
江蕾说她所能做的还远远不够。的确,盲校的王育茹老师说,在盲校就读的300多个孩子当中,有约10%的孩子是可以通过手术等方式治愈眼疾的,但他们当中,很多都来自农村家庭,拿不出手术费,病情只能一拖再拖。
在记者采访期间,“心中的彩虹”活动邀请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张振平教授来给有希望复明的20个盲童检查眼睛,确定治疗方案。但王老师告诉记者,一个孩子的手术费至少要3万元,而这次活动的经费最多只够支持3个孩子,其余孩子的手术费用,至今还没有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