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钟落潭镇康宁农场 有一群走向康复的特殊农夫

作者:陈辉 靳伟 伍展虹 周小莉 | 来源:金羊网 | 发布时间:2013-03-29



  本月14日上午9时30分许,在仁济西路的仁济肉菜市场,人群中,一名男子从猪肉档抓起一把斩

骨刀,见人就砍……其后,男子沿着仁济西路、人民南路到沿江路,接连将11名无辜路人砍伤。4名路人以及两名保安将其制服,阻止悲剧的发展。

  此事引起全城热议。由于伤人的精神病人身份无法确认,也无法找到其监护人,所以基本上全部伤者的医疗费用都是自掏腰包。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坐落在白云区钟落潭镇陈洞村的康宁农场竟是精神病康复者的庇护场所。这是一个属于精神病康复者的乐园,他们在这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逐渐回归平静。

不专业的“农夫”

  7月20日早晨,台风过后,雨过天晴,天空分外明亮。循着一路的清新空气,记者来到了位于白云区钟落潭陈洞村的康宁农场———一个属于精神病康复者的乐园。

  放眼过去,一片绿油油的田地。田野中,十几个“农夫”正在翻地、拔草、浇水,很是忙碌。田埂上,竖着一个个小牌子,上面写着承包人和指导老师的名字。

  看起来,这些“农夫”的耕种不是很专业,有锄头拿不稳的,有拔草拔错的……但他们却很认真,也很兴奋。劳作间,看到花开了,菜苗长出来了,有人会欣然掀开草帽,活蹦乱跳,拍手鼓掌,而这些人,就是每一片“责任田”的主人———居住在农场的精神病康复者。

  “花一开,他们就高兴起来了。最原始的农耕生活,恰恰是他们精神的最好疗养。”康宁农场的场长刘秀华,指着康复者们精心耕耘的田地说,“你看,这些青菜、芋头、鲜花,都是他们种的,饭堂里每天就吃他们种的菜,多了就运出去卖,他们还能拿到分红。”

  据了解,2005年至今,农场共招收了83名学员,有十几名已回归社会,有去当投递员的,有帮家里做小生意的,也有到饮食店里打杂的。但由于工作压力或歧视,部分康复者不得不重返农场。

没围墙的“病院”

  让精神病康复者进驻农场,从“病人”变身“农夫”,是借鉴了香港的做法。像广州这样独立于精神病医院之外,开辟精神病康复农场,在内地还是第一家。

  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场友”,人人平等,过着群居生活。

  农场并没有高高的围墙和栅栏,而是开放式管理,场友和工作人员都不穿特制服装,同吃同住,淡化他们是精神病人的概念。生活安排得很有规律:每天7时15分准时起床,出早操;8时半开始工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活自理培训,精神稳定的做手工培训,状态最好的则下地种田;10时回农场休息;中午吃完饭午睡后,自由活动。

  “其实,精神病人被囚禁在精神的恶魇中,长期被社会误解和忽视。”护理人员侦侦说,精神病康复者不是众人口中的“武疯子”,只要能控制住突然的发病,他们并没那么可怕。控制发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吃药。农场专门给每个场友专用的药柜,每天饭后,在工作人员的监督下,按时吃药。这几年,场友在场里很少发病。

康复者的“情人”

  精神病康复者的情感世界也很丰富,他们同样渴望爱与被爱。

  有一黄姓的女康复者,多愁善感,喜欢上了农场里一名帅气的男工作人员,主动地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意。男工作人员没辙,只好带着老婆到农场走一转,广而告之,自己已婚。

  得知这一消息,黄姓女康复者暴跳如雷,在饭堂大发雷霆,声讨这位男工作人员:“他结婚了居然也不告诉我,有这样欺骗人感情的吗?……”这时候,任何人不能跟她唱反调,场里的工作人员都得跑过来支持她,顺着她的说法:“对,你确实受伤害了,他结婚居然不告诉你,太不像话了!”

  没办法,她得的是钟情妄想症,一种常见的病态,发作起来很麻烦,得最快速度让她心情平静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附和顺从她。平息之后,这位女康复者偷偷给场长递小纸条,上面写着“下辈子我还要嫁给他”。

  不过,很快,她就忘记了,把感情转移到另外的男工作人员身上,这次她改用暗恋,经常躲在窗户后面偷看“心上人”打篮球,不敢表白。

  “精神病康复者的感情很细腻,但又很敏感、多疑。”社工郭艳红说,如果在他们面前窃窃私语,他们就会以为你在骂他们,会冲过来或骂或打表示抗议。不过,很特别的是,他们一般不攻击老人和妇女。

■护士口述

处处有凶器 防卫用棉被

  人物简介 晓华,一个长得很瘦小的女孩子。2005年之前,在湛江一所综合医院当临床护士,康宁农场成立后她自告奋勇跑来,变成一名精神病康复者的专职护理人员。她觉得跟精神病康复者在一起,“没有怕不怕”,但得学会自卫。

  “尽管我们都很关心他们,但不少精神病康复者有幻听症,脑海里总有命令性幻听在指示他们去骂人、打人。有一次,一个场友无缘无故当面痛骂我,骂得很难听。但我不能理他,只能当没听见,否则他会越骂越凶,甚至动手。

  有一个场友以前在家与邻居不和,老觉得邻居要害他,到了农场后,他认定一个工作人员是邻居派来潜伏在他身边的‘奸细’。所以,他一见到那位工作人员,就要动手打对方。那个工作人员只好避开他,远远见到就闪开,但有一次躲不及,差点被飞过来的杯子击中。

  在农场里,一把小刀、桌球棍、锄头,时时处处都可以变成‘凶器’。我们必须在他们发病前掌握征兆,且用最快速度控制住。万一遭攻击,就得采取自卫行动。你看,我们的房间里都备有几床厚棉被,就是用在场友突然发病,操锄头持木棍冲我们来时,我们可以趁其不注意用棉被将他盖住,夺走他手上的凶器将其制服,或逃离现场。”

■相关链接

四处“归宿”

  对于广州市户籍的精神病康复者,政府安排了各种去处:精神恢复较好的,到近在社区的工疗站;精神稳定、动手能力强的,到市区的庇护工厂上班;如果适应不了城市喧嚣的环境,还可以到市郊的康复农场。

  1、工疗站———目前全市几乎每个街道都配备有一个工疗站,大多都在社区里面,为社区精神疾病康复者和智力残疾人提供工疗康复服务。

  2、庇护工厂———设在西湾路的广州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以庇护工厂的形式,为康复者提供职能评估,工作适应与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并提供辅助岗位训练。现已开设有清洁庶务、中国结艺编织、车缝技能训练。

  3、康宁农场———位于白云区钟落潭镇陈洞村,为精神病康复者在康复过渡期提供生活照顾、生活与劳动技能训练。

  4、利康家属资源中心———设在西湾路的广州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为精神病康复者及家属免费提供协助、咨询及支援性服务。(陈晓璇、蔡弘)

两张“网”也难防精神病患伤人

  流浪精神病人当街砍伤11名路人事件,使得广州精神病患者收治、管理问题再次引起热议。在网友一片“政府不作为”的质疑声中,记者摸查了解到,其实广州市政府并非“不作为”,已分别为流浪精神病人和非流浪精神病人“度身打造”两套监管系统,且水平在全国都算高。但为何精神病人伤人事件还是频见?值得全社会深入思考。

关于流浪精神病人

运作模式

“发现—收治—接回”一条龙监管

  广州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收治走在全国前列。但由于流浪精神病人收治“请进易、请出难”,救治工作一直饱受困扰。

  目前,投资2000多万元的广州民政局精神病院“非危重流浪精神病人救治病区”运转良好。记者了解到,这是全国首个非危重流浪精神病人救治病区,诞生已有三年。

  这一救治中心分6个病区,最多可开放500个床位。广州市流浪乞讨的非危重精神病人都集中在这里。来源主要是广州市各救助站接到的、110或城管等发现的,或在卫生局救助站诊治的精神病人。

  设立这样的收治病区并不是要把病人“关”起来、甚至“关一辈子”,精神病院收治的目的,就是要尽快稳定他们的病情,在他们能说出自己家乡所在地或者家里电话的时候,联系其家属或当地民政部门把他们接回流出地。

  专门做这件事的,就是广州市“流浪精神病人协助接回办公室”。这个部门成立于2003年9月,截至2009年3月,已经让1743名滞穗精神病患者回归了家庭。

这个“发现—收治—接回”一条龙的监管网络如果运作顺畅的话,可以大大降低流浪精神病人在广州的肇事率。

难解之惑

来易去难,“常住人口”逼爆病区

  广州市民政局对流浪精神病人收治监管工作非常低调,一直不愿接受采访。记者间接了解到,目前此项工作遇到的一大困扰就是流浪精神病人“入院易出院难”。很多人无法遣送回乡,因此病区“常住人口”不少,大大降低了病床的使用率。有知情人这样形容,“病区新开一个,很快满了;再开一个,又很快满了”。

当500张病床装不下时又该怎么办?看来还得寻找长远之计。

关于非流浪精神病人

运作模式

“医院—社区”无缝管理将推12区

  对于非流浪精神病人,广州有一个更为缜密的管理网络。然而,大量“空挂户”的存在,为这个网络留下了缺憾。

  广州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建立精神病防治“市—区—街”的三级管理网络。市、区两级政府都有精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由卫生、民政、公安、残联等多个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组成。技术指导方面,广州市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组是“网顶”单位,就挂靠在广州市脑科医院,“网底”则是全市128个社区服务中心和34个镇的精防医生。

  广州市脑科医院副院长李洁从事这项工作多年。他介绍,目前在册管理的非流浪精神病人有4.6万余名。

  这种“医院—社区”的无缝式管理,也使得精神病人一直在监管之中,大大降低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李洁介绍,广州在亚运会前,在全市12个区都将推行这一做法。

难解之惑

人在此户籍在彼,“空挂户”没法管

  目前广州对在册病人管理的主要难题是“空挂户”。以荔湾区为例,某街道在册户籍病人中有20%住在别的区,如此一来,户籍所在区没法管,所住区又不知道情况。去年一精神病人打死了自己的母亲就属于这种情况。

  “即使存在困难,全市在册精神病人每年的肇事肇祸事件也只有十余起,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0.2%肇事率上限,这说明广州这个管理网络运行得相当有效”,广州市脑科医院精神病防治所副主任胡号应说。

  越秀区在精神病防治工作上,政府的扶持力度更大。他们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越秀区贫困精神病人救助方案》,低保、低收入家庭的精神病人可以全免费住院,低收入边缘户家庭可以半免费住院。该区残联理事长张建良介绍,为此区政府每年投入180万元,贫困精神病人只要发病达到住院条件,家人就将他送院,不会有经济顾虑,进一步降低了肇事肇祸率。去年该区几乎没有发生一起此类事故。

关于未建档精神病人

两张“大网”漏洞仍不少

大量“编外病人”谁来管

  广州的这个监管网络远未做到“密不透风”,实际上,纳入这两张网的精神病人还太少。

  在册的精神病人有4.6万,但没有在册的病人是多少?没有部门去统计。记者找到这样一组数字:在“200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精神疾病总患病率为15%,重性精神病发病率约为1.5%,按广州市总人口1000万推算,广州市至少有重性精神病患者15万。

  其他的10.4万病人为何没有纳入网络管理?

  原来,首先只有户籍人口才有资格纳入在册管理,大量暂住人口则排除在网络之外。不过据透露,广州市卫生部门正在制定的《广州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规范》考虑将在广州居住时间超过3个月的暂住精神病人也纳入监管范围。

  另外,就算是户籍人口,也不一定能有机会被建档。那么,这逸出两张“大网”以外的10.4万病人怎么办?

■不算闲话

亚运期间怎么办?网友建议———

借鉴北京,集中托管重症病人

  精神病人连砍11人事发后,有网友提出,广州明年要举办亚运会,如果期间发生了类似事件,影响会很恶劣,怎么办?有人提议,应该由政府出资集中将病人“管”起来。有专家回应,此举涉及财力负担过重等,不大可行。但是,对重症精神病人的集中托管则有可能。比如,北京朝阳精神病院原有病床260张,但在奥运期间就增加到700张,主要集中收治一些有肇事肇祸可能的重性精神病人。北京的这一做法或许值得广州借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