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爱心循环——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

作者:杨晓雯 | 来源:信息时报 | 发布时间:2013-03-29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6

  项目名称:爱心循环——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

  创立时间:2008年9月

  领域: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协助服务,培养他们回归社会的意识

  关键词:生活协助、情绪调整、促进沟通

  ●推荐理由:志愿者通过教授一些生活技巧给残疾人士,打开封闭的内心,进行更多的情绪疏导。

  “每个人都有不顺心的时候,但最重要的是有人可以帮助自己、安慰自己。或许我们的力量很小,不可能改变他们不幸的一切,但我们愿意成为他们困顿旅途中可以憩息的一方屋檐,走近他们,我们学会了聆听。”华师南海校区志愿者服务队干事小吴在她的日记中留下了这样的感言。自从11月以来,他们已经4次进入小塘“阳光之家”社区和盐步社区,为残疾人提供上门协助服务。

  据项目负责人李霓虹介绍,目前志愿者的服务对象有小塘8户、盐步5户,这些残疾人大多在40岁以上,无工作,由于身体残障、心理排斥等各方面的原因,邻里沟通很少。服务队不仅要教授一些生活技巧给他们,更需要和他们交心,做一些情绪调整。“以前做过类似的活动,志愿者都是临时抽调的,每一次去的人都不同,残疾人会有排斥心理,很难跟他们融合,所以我们现在采取包户的方式,一个组对一户,每组3~5个人,周末上门服务”。

  志愿者小欣所服务的阿姨是一个不善于与人交际的人,但是面对服务队员却非常热情,每次都招呼过来留个名、留个电话。刚开始的时候小欣很不理解,后来有一次她帮忙把号码输进阿姨的手机,却发现阿姨的手机里只有寥寥的一个电话。“或许阿姨太寂寞了。有些寂寞我们永远不会懂,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让他们寂寞的时间少一些。”社区里设有娱乐室,但基本上不用,因为残疾人很难找到玩伴,志愿者来了,就和他们读报、下棋,把整天闷在家里的残疾人带出院子里聊聊天。原本冷清的社区开始变得有生气,志愿者的行为甚至感染了住在周围的人家,到第4次活动的时候,已经有邻居在残疾人家里聊天了。一位60岁脑中风的老者“泉哥”和志愿者的关系非常亲密。刚开始时,尽管志愿者多么热情地抛出话题,泉哥也努力地回应,但冷场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每每这样大家只能选择低下头喝茶。 但是到后来熟络了,彼此的关系就如同爷爷和孙子孙女一般亲密。泉哥会和志愿者分享发黄的老照片,沉浸在飞行棋与积木的快乐中,一起洗菜一起哼着那革命味道浓郁的歌曲,还一起举着胜利的手势对着镜头开心的脸涨得通红……志愿者小林表示,当泉哥说出“你们能来我就很开心,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时,她觉得十分感动,自己一个月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李霓虹告诉记者,在他们服务的残疾人家庭中,有正常人成员的家庭关系反而不太和睦。例如有一户两夫妻都是残疾,有个正常的女儿曾经离家出走;还有一位智障人士的丈夫有暴力倾向。一旦发现这些问题,服务队都会及时跟居委会反映,尽量提供协助。讲到社区残疾人的困难,李霓虹认为,社区残疾人都有补贴,基本生活可以保障,但由于他们的年纪都比较大了,希望医疗方面可以加强,目前社区里的卫生服务人员并不足够。

  近日服务队还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让志愿者与残疾人合作完成简单的项目。接下来更考虑在盐步增加家教服务。整个项目原本会在12月底结束,但最近又在佛山市青志协志愿服务招投标项目中立项,将会延续服务一年,李霓虹表示,只要争取到经费,就会把残疾人服务做下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