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400残疾生进考场 填志愿应扬长避短
在暨南大学就读的残疾学生邓炳强(坐轮椅者)和热心好友邓继兵走在校园里。因为有一群好友每天抬着他上下楼梯,帮他打饭,推他外出购物,邓炳强的大学生活才减少了很多困难。
今天已是高考最后一天。今年广东有超过400名残疾考生参加高考。“弱视考生专享‘大字号试卷’、失聪考生备用试室应考”,广东省招委会为保障残疾考生顺利高考,出台了诸多人性化的措施。但高考后,考上大学的他们是否依然能够在校园里顺利地学习生活,而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连日来,时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记者从广东省残联了解到,全省进入到大专以上的高校学习的残疾生,从2003年仅有的56名发展到2007年的226名。
现状
粤高校能满足残疾生需求
目前全省6~14岁的适龄学生约12万,而能上大学的残疾生虽然只占其中的极小部分,“但是广东的高校一直在努力开展残疾生的大学教育,广东省的高等教育基本能满足现阶段全省残疾考生的需求。此外开设的一些聋人、盲人等大专班、本科班也能拉动广东残疾生的基础教育”。广东省残联教就部副部长吴小芳介绍。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的残疾考生中,肢残考生可以随班就读各个高校,而针对盲人及聋人考生,教育部在2006年同意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开设盲人针灸推拿专业,在广州大学开设聋人美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两家高校也分别于前年和去年开始正式招生。“以往我省没有高校对残疾生单考单招,许多想上大学的聋、盲生不得不去外省报考。这就可能出现因为家庭负担重,或是不适应当地环境,而使上大学的机会减小”。
近年残疾生录取率达96%
“每年参加高考的残疾考生,只要他们分数上线,我们都会协调高校,让他们上大学的愿望达成”。吴小芳介绍说,除了个别学生放弃,选择复读来年考自己理想的学校。据悉,近年来,残疾生的录取率都达到96%。
吴小芳说,在往年的招生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对残疾考生都比较照顾,只要达到录取线,一般都会录取。“也有个别学校,虽然相关专业并没有明确说明该专业不接收肢残考生,但会以各种理由不录取”。一了解到该情况,省残联都要和高校进行沟通,协调录取。2005年肢残考生小邵,报考的是外省的一家高校,虽然达到了录取分数线,但最终被该校刷了下来,后来经省残联多次协调,最后进入华南师范南海学院。吴小芳表示,在录取的过程中,不少上线的考生还是需要省残联和教育部门的协调才能顺利进入大学。
“当然,在招生过程中,也有一些考生是自己的原因导致不能录取的。比如,就曾经有双腿残疾,需要轮椅辅助行动的考生,报考的志愿是临床医学。虽然分数达到了,但学校肯定会有顾虑,临床医学对于双腿残疾的考生来说,是不适合的。”
建议
残疾生填志愿应扬长避短
“残疾生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在实际的高校招生录取中,残疾生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一些残疾生在填写志愿时往往不顾自身实际,专填热门专业,还有的为了读上热门专业甚至隐瞒体检结果,往往最后落得一场空。“去年还有一名失去双手的残疾生也填写的是医学临床学,最后不出意外地被刷了下去。连上大学的机会都没有了。”
吴小芳分析,残疾生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迫切需要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他们对上大学给予了很高的寄望,往往喜欢报考热门专业,但热门专业对考生条件要求都很苛刻,残疾生很难成功,残疾生应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专业。
此外,针对高校招生的情况,吴小芳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她说,现在部分高校因为观念原因会将一些分数达到录取线的残疾生刷下来,“是不是应该照顾残疾考生,只要他们达到分数线就录取呢?目前没有这样的规定”,考生达到分数线后,能否录取还得看省残联与学校协商结果。“其实一名残疾考生能够达到录取分数线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他们个人以及家庭都要付出比健全人更多的努力。”对此,吴小芳表示他们将积极地将问题向有关部门反应,帮助残疾生上大学。
问题
高校无障碍设施不完善
虽然广东省的残疾生在本地高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校及专业,但是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目前的无障碍设施并不完善。广东省残联的负责人介绍,广东几乎没有一所高校的无障碍设施是完善的。以广东省开展的首次盲人单考单招的大专班为例,这些考生被录取广州中医药大学后,他们的课程并没有在该校进行。由于该校的无障碍设施不完善,录取的学生都回到无障碍设施完善的广东省培英中专进行学习,高校老师前往该校上课。有负责人表示,老师将就学生前往聋生方便的学校教学,是具有人文关怀的表现,但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高校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
毕业于广东商学院的脑瘫小伙子何波,由于四肢不协调,要借助双拐或轮椅行走。“当年大学四年都是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完成学业的,去课堂、去寝室,都只有楼梯,每天上下课都是同学背我的”。吴小芳表示,高校无障碍设施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而随着残疾大学生越来越多,这种需求将会越来越明显。
残疾大学生面临就业难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高峰临近,最近,吴小芳就收到很多残疾大学生反映就业的问题了。“残疾考生上线后,在录取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能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让他们进入大学。但是,大学生活后,他们的就业又是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很头痛”。
上个月,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即将毕业的邵锦钊就给吴小芳发了一封邮件。他说,2005年高考,他经过省残联的帮助顺利地读大学了。“那时我就默默地许诺:我要在大学做出点成绩,否则没面子来省残联见大家”。如今,大学三年走过,他达成了自己当初的承诺。学习成绩位于全班的前列,过了英语四级,拿到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C++二级,并多次获得校院级的奖励。“但是我现在面临着找工作的困难”。他说,自己多次找工作,但用人单位都婉言拒绝。
吴小芳说,邵锦钊并不是个案,每年他们都会遇到残疾大学生反映找不到工作的状况。“除了目前实行的按比例就业外,我们只能通过就业中心帮他们物色合适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此外,吴小芳提醒,残疾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也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朱洁莹(左)说她和李珊在一起很默契,虽然李珊懂的手语不多,但她能明白李珊的眼神、动作表述出来的意思。 小邓进入教室后,把轮椅停在最里面的过道上。“这里的宽度刚好够放轮椅”,小邓说。 左手扶着左脚,右手扶着右脚,一步一顿地往前挪。黎智生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课室,最后一个离开,怕影响别人上下楼梯。
人物1:朱洁莹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美术专业大一
怕迟到对铺女生“叫早”
早上7点45分,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一间大学宿舍的闹钟响了,正在睡梦中的朱洁莹没反应,睡她对铺的李珊去拍醒了她……朱洁莹是一名聋生,在学校,她每天的生活基本是这样开头的。李珊是一名健全学生,每天早上叫醒朱洁莹是她必做的工作。
广州大学去年在广东首次开设计算机和美术聋人大专班,有40多名聋生终于圆了他们的大学梦,进入了这两个专业学习。
朱洁莹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她的宿舍中4个人,两个健全,两个聋人。在宿舍里,她和对铺的李珊关系很好,课余时间,两人形影不离。4月29日早上7点45分,李珊按时地去拍醒了她,她迅速地起床,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上大学之前,妈妈就担心我会经常迟到,事实上,我至今也没有迟到过。学校想得很周到,安排我们和健全生一起住,家里人最担心的障碍很容易就解决了”,朱洁莹用笔跟记者交流着。
朱洁莹说,她和李珊在一起很默契,虽然李珊懂的手语不多,但她能明白李珊的眼神、动作表述出来的意思,李珊能很快理解。下雨了,李珊会在纸条上提醒她“出门要记得带雨伞”;天气冷了,李珊会在纸条上写下“添件衣服”。
朱洁莹说她很喜欢看郭敬民的书,郭敬民是她的偶像。同时,她也很渴望多和健全人交流。“我们不可能一直生活在聋人的圈子,将来还是要走出社会的啊,要适应社会的,我们就更要多和健全人交流。”
人物2:邓炳强 小邓进入教室后,把轮椅停在最里面的过道上。“这里的宽度刚好够放轮椅”,小邓说。
暨南大学经济学专业大三
曾是广东残疾考生状元
清晨6时30分,暨南大学学生宿舍15栋103房,大三学生邓炳强已早早起床。看着还在熟睡中的室友,他艰难地起身穿衣,然后侧身拖过身边的轮椅,一点点摇向洗手间。
洗手间的门很宽,这与其他宿舍截然不同。一年前,从珠海校区将要回到广州校区时,邓炳强曾经为新环境的不适应愁云满面。但如今,这种担心显得多余,学校特意将他所在宿舍的门重新改过,门的宽度足够推进一部轮椅。 进入洗手间,邓炳强习惯性拉过两张塑料高椅,多年来,它们就像他的两条腿,帮助他完成每天刷牙洗脸的“功课”。因为腿脚不便,晚上他也会坐在这两张凳子上冲凉。就是靠着它们,小邓才能像正常人一样,在宿舍行动自如。
进教学楼,是邓炳强每天难度最大的事情,因此他总是比上课时间足足早半个小时到课室。这天,当记者正在纳闷,庞大的轮椅怎么驶上楼,并到处帮忙寻找“无障碍通道”的标志时,小邓突然将轮椅驶向大楼的拐角,记者这才看到这里有一个很小的斜坡。小邓告诉记者,在暨大,虽然没有明显的“无障碍通道的标志”,但很多楼,包括饭堂、图书馆都会有类似的斜坡,轮椅走过去还是比较顺畅的。
2005年高考,邓炳强考了632分的高分,以比广东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高出近100分的成绩被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经济学院经济学类专业录取,成为当年广东省残疾考生中的状元。
残疾是邓炳强求学路上最大的障碍。用他的话说,一个只有20厘米高的台阶对他来说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幸运的是,大学期间,他碰到了一群热情的好同学,是他们每天抬着他上下楼梯,帮他打饭,推他外出购物,逛街,一起消夜甚至旅游。100多斤的体重再加上轮椅,少说也有200斤的重量常常让四个大男生汗流浃背,无论刮风下雨,朋友们始终坚持从没有过任何怨言和牢骚。邓炳强也以他开朗的性格博得了很多同学的喜爱。
人物3:黎智生 左手扶着左脚,右手扶着右脚,一步一顿地往前挪。黎智生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课室,最后一个离开,怕影响别人上下楼梯。
广州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一
手扶着脚挪着去上课
身子弯曲蹲在地面,左手扶着左脚,右手扶着右脚,横贴着地面一步一顿地往前挪……这不是在杂耍,这就是黎智生的走姿。1岁时,一场高烧外加赤脚医生的两针让黎智生丧失了直立行走的能力。
这天, 黎智生如往常一般准时从床上起来,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课室,最后一个离开课室的人。每天距离上课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他便坐着轮椅开到宿舍门口,从轮椅上转踏上残疾人三轮车,踩上油门往课室奔去。教学楼依山而建,三轮车每次都得跨越几百米的斜坡,最终到达教室门口。
从三轮车下来后真正的艰辛才刚刚开始。他上楼时右脚先着地支撑,身体随之弯曲蹲下,紧接着双手扶腿,再把另一只脚牵移过来。迈开第一步时,他右手先扶着右脚向前方60度的方向迈去,走第二步时再由左手扶着左脚往前方60度的方向迈去,如此横侧着身子向前。每天他都必须爬到五楼上课,双手撑起整个上身,横侧身子占据了楼道所有空间,每走完两层楼都要歇息片刻。“所以我一定要比他们早,不然就会耽误别人上下楼梯了。”
18年前,出生于潮汕海丰的黎智生经历了一次高烧,由于赤脚医生的用药不慎,他再也不能站立行走。事后经医生诊断,确诊为重型灰质炎,是小儿麻痹中较罕见的一种。
由于医生的不慎留给了他一生的伤痛,自懂事开始他就梦想当一名医生。2007年,他以560分高出二本线50分的成绩考上了广州医学院,距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9月份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千里迢迢地从家乡赶到广州医学院,却被告知一个残酷的事实——校方认为他不能解放双手进行实验操作,并不适合在临床专业里就读。
“手术台很高要站着才能够得着、做实验要四处走动。”黎智生说。当时,校方说读临床是很冒险的行为,不完成实验操作很可能毕不了业。“多年的梦想就在眼前破碎了,不过能考上大学已经很不错了。” 校方考虑后为他挑选了实验较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黎智生自言自己心态很积极:上大学后一直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和同学们唱K、摇着轮椅去爬山。现在他已经开始为4年之后的工作犯愁。“前段时间残联给我电话说有就业培训,可过了一段时间又杳无音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