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广州地铁人走进“康复农场”,擦出无障碍的火花

作者:苏赞 | 来源:广州日报 | 发布时间:2021-03-21

  在毗邻帽峰山森林公园的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陈洞村,有一片29.7万平方米的农场。人们在这里种植黄皮果树等各类植物,临湖劳作,还有各类培训空间和宿舍,一切似乎都无异于普通的农居生活。

  然而,这是广州市康宁农场,一所专门负责精神病人康复过渡期的生活照顾、医疗护理、生活与劳动技能培训工作的康复培训机构。在这里生活的每个人,都期待着以农场为契机,重新回归社会。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农场配备临床医生、护士、农业培训人员、社会工作者等专业技术人员,面对全市精神病康复者进行招收和培训,并根据精神病康复者的能力、兴趣和特点,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开展,但光是埋头苦干还远远不够。

  建设“残障共融”的城市,仍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3月是学雷锋月,正是这一契机,不少人正不断加深对“残障”的理解。其中,广州地铁运营四中心综合管理部党支部、太平中心站党支部便与广州市康宁农场党支部联合开展“陌上花开,益植希望”交流共建活动,在学习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同时,也共同呼吁社会能够关心特殊人群(康复者),支持公益事业,让所有的特殊人群和朋友 “同在蓝天下,共享和谐社会”。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共建,种下广州地铁与康宁农场的友谊之树。”活动现场,广州地铁的讲师带领20余位有服务需要的人士走进广州地铁平安课堂“出行全程无障碍,通途一路有爱来”,学习地铁安全出行、文明乘车等知识。课堂上,讲师为学员们详细讲解使用各项地铁设施时需要注意的各项安全细节及文明礼让等知识。课程最后,地铁讲师通过有奖问答的方式与学员们互动。

 


  “广州地铁的服务好得不得了。”康宁农场负责人表示,特殊群体比一般人更需要全体社会的理解、关爱和帮助。而在植树环节中,大家一起手持带工器具来到户外农场,一起挥锄扬锹,经过近一小时的劳作,小树苗成功“安家落户”。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希望大家这一次的连接和探索是一个新的开始,在不久的将来,为残健共融的城市种下更多希望,创造更多机会彼此走近、了解,然后包容。”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赞、林琳 通讯员 穗残宣、黄艳静、廖楚平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伟浓 通讯员 魏少波、黄艳静、廖楚平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绍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