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康园模式”激活清冷工疗站

作者:许琛、通讯员马向阳 | 来源:羊城晚报 | 发布时间:2013-03-29
康园模式

  以社区为平台,由政府购买服务,向精神病患者和智障人士提供以学习为主、手工劳动为辅的康复服务。目前,广州在越秀、白云、黄埔、番禺等区开展市、区、街三级试点,建成16个康园工疗站,入园学员400多人。

以往仅靠社会力量兴办,如今却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
  
本报讯 记者许琛、通讯员马向阳、实习生黄玉生报道:设施简陋、人员稀少,是过去人们对工疗站的既定印象。但是,广州自从去年底启动“康园”模式后,昔日简陋的工疗站已被“星级”康园所取代,记者昨天走访发现,很多康园工疗站出现了二三十人同时参加学习和手工劳作的热闹场面。

“康园”治好了自闭的女儿

  以往,整个工疗站里常常只有几个学员工作,昨天记者走访几个康园工疗站时却发现,学员们几乎坐满了室内工作台。

  “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大事就是来康园。”越秀区六榕街康园工疗站的梁老师告诉记者,学员们都把“康园”当成了第二个家,每天都比规定时间早到。

  六榕街的林大妈原来一直把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女儿阿霞关在家里,今年3月街道康园工疗站建成后,她将信将疑地把已经32岁的女儿送到了这里。令她惊喜的是,一个月后阿霞竟破天荒地主动找她聊起天来,那个自闭的女儿一下子不见了。

  “这里有一种集体氛围感染了学员们。”已经从事工疗站工作长达15年之久的梁老师说,虽然学员们每天不到4个小时的手工劳作赚不了几个钱,但是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在梁老师曾经工作过的工疗站里,已经有患者康复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明年全市推广“康园模式”

  “‘康园’建成后,改变了过去的工疗站那种压抑、阴暗的气氛。”广州市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主任周琳说,以前仅靠社会力量来办工疗站,每个工疗站仅有3-5名学员,很多根本就维持不下去。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后,工疗站的架构完善了,运作也逐步正常起来。据介绍,现在每个康园内都有30名学员和两三名工作人员。

  越秀区大塘街是“康园模式”16个试点之一,记者昨天在这里看到,工作台上堆满了原料,20多名学员正在埋头贴纸杯。紧挨着工作间的是供康复训练和娱乐的场所,摆放着运动器材和影音设施。

  工作人员介绍,大塘街康园工疗站就是在原有的工疗站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据了解,目前广州仍有78个旧的工疗站,但大多已名存实亡。周琳告诉记者,16个试点康园工疗站现已全部验收合格,明年将在全市推广,旧工疗站有望被改建,届时将按照每街一站的规模,建成126个康园工疗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