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对残疾人的“爱”别来去匆匆

作者:佚名 | 来源:广州日报 | 发布时间:2013-03-29
520谐音“我爱你”,5月20日也成了近年来在年轻人中颇为流行的表达爱意的日子。凑巧的是,昨天正好是第17个“全国助残日”——是全社会向残疾人表达关怀和爱意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会举行各种给残疾人“送温暖”、“献爱心”的帮扶活动,媒体也会对各种活动进行报道,提醒大家不要忘了我们身边的残疾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可是,有一些爱总是来去匆匆。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对残疾人的了解仅限于当日的媒体报道,对他们的关心也仅限于扶盲人过马路和捐款之类(不过,在街上碰上盲人的机会少得可怜,捐款也是)。不仅是助残日面临这样的尴尬,事实上,我国的许多节日,如老人节、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等,大多成了送水果、送花篮的慰问表演,人们的爱总是短暂停留,保鲜期只有一天,可谓来得快,去得也快;来得容易,去得也轻松。

  对超过我国人口总数6%的8296万残疾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全社会持续不断的、方方面面的实际关怀,而不是象征意义的爱心。比如说,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能不能为残疾人提供一个安全出行的交通环境?残疾人在学习和就业上能否和正常人一样有同样的机会?残疾人能不能得到社会其他成员应有的尊重?显而易见,这些都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责任,而应成为全社会每个成员的义务。

  而我们在这些方面远远做得不够。有的地方,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使许多残疾人无法正常出行;有的地方盲道上被种上行道树,甚至改成停车场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可以帮助残疾人看、听、走的辅助器械有上千种,而国内能够生产和销售的仅占三分之一;残疾人就业多局限在推拿按摩等领域,就业岗位少得可怜,而且还可能遭受歧视。去年7月,重庆市渝中区聋哑女熊小芸本科毕业后,向上百家单位投递简历应聘,都因为她是残疾人而被拒绝。为了找到工作,她竟然向应聘单位下跪。本科毕业尚且如此,残疾人的就业困境可见一斑。

  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确实融入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地铁、商场、博物馆和餐馆等公共场所都有专用的残疾人通道和座位。甚至连迪士尼乐园里的儿童小火车的每节车厢,都有残疾人上车的专用踏板。在订餐、叫车和银行等服务行业,也都有专用的话机,可以让有语言和听力障碍的人享受便捷的电话服务。在就业上,更是有一系列保障残疾人不受歧视的法律法规。

  不可否认,许多社会福利的实现跟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关,但至少,在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让残疾人感受到更多的爱,让他们得到平等和尊重,让他们感到社会需要他们,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这并不难做到。

  毕竟,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在于高楼大厦、豪华轿车的多少,而在于它对人的尊重、对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小群体的权利的保障程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