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广州志愿者组团,走进心智障碍孩子家中送温暖

作者:广州日报全媒体 | 来源:广州日报全媒体 | 发布时间:2020-06-05

“开学了,我也得想一下——怎么同时送两个孩子回学校。”在荔湾光复中路的八甫水脚,黎许(化名)年逾60岁,左右手拖着还读小学的孙子晓智(化名)和孙女晓志(化名),就像过往的六七年一样。

八甫水脚深巷中一座简陋的平房就是他们生活的一切。送去学校、接回家、买菜做饭、照顾和康复……漫长的时间里,她拖着两个孩子的手一刻也不敢放手,黎许生怕一放手——孩子没人照顾,尤其是“患有唐氏综合征,有自闭症症状”的晓志。

“孩子读小学,但不会说话,也就没法融入外界。”她说,“因为家里只有她,自己还能走能动,还有余力照看需要关爱的两姐弟,也就靠她一人把所有时间都会用在孩子身上。”

邻里街坊的热情和关照,给到了这个街坊最起码的支持。而在6月初,借着社会爱心力量打造社区慈善空间的契机,一群广州热心街坊领着礼物和关爱走近了她的世界,一同期待希望的发生。

 

困境:“现在小学了,她还是不会说话”

光复中路一带,沿着马路一旁的商铺缝隙,还能走出一条小巷。巷子名为“八甫水脚”,旧时连接水路,印证商圈的繁荣。如今,旧式低矮的民居密密麻麻散落在巷子一侧,狭小又安静。很少人知道,黎许和孙子孙女就住在其中的一间老民居中,是一户困难家庭。

“她母亲在便利店工作,没日没夜,为了赚钱没办法照顾孩子。”黎许说,孙女晓志是一个“唐宝宝”(唐氏综合征患者),自打出生以来,便是自己陪伴——带着她去学校,和她一起去找康复训练,拉着她的手一起参加社区或校园的关爱活动。晓志因此时常粘着黎许,但所有的尝试到目前为止都是“收效甚微”。

久病也能成医。而“心智障碍”相关的内容早已成了黎许退休生活的全部,她能将心智障碍孩子如何康复训练道个一清二楚,也能将社会补助和关爱政策一一娓娓道来,唯独对一件事感到困惑——“康复训练投入高,女儿如今已经小学,仍未开口说话。”

更为挑战的是,不仅是晓志需要照顾,弟弟晓智也需要家庭的关爱才能更好的成长,而这意味着,黎许要同时间照顾两个人,压力显得更加大。她说,“两个孩子学校不一样,都要接送,往往就是一个接一个接送,可送其中一个时,另一个又该怎么办。”

 

期待:一群街坊助减压,一起等希望

晓志在广州市荔湾区致爱学校就读,这所学校为各种障别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过往,黎许接送两个孩子,往往是送了弟弟回校的同时,有街坊帮忙照看姐姐,使得她顺利完成送校任务。而在平时,还有商家或社会团体到学校开展公益活动,或互动或送礼物,定时定点。

而在最近,来自华润的万家志愿者更是同广州市海珠区妇联及广州市孤独症症儿童服务者协会工作人员,联动佳贝艾特向广州市致爱学校校方捐赠羊奶粉,为晓志在内的孩子们送上礼物,同时也陪伴孩子们游戏、唱歌跳舞、手工制作。

此后,这群广州志愿者还将礼物送到晓志家门口,希望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接受社会大众的帮助,认识世界,接受世界,通过陪伴及互动从而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培养其健康的心态,使他们能够快乐生活、阳光健康地成长。“其实和他们(晓志)一样的家庭不止一两户,有的家庭在康复培训以及经济压力下,其实整个状态都很紧张。”致爱学校辅导员告诉记者,这时候,社会的支持和关爱往往能起到很好的减压作用,“这不仅仅对孩子接触社会有帮助,其实对家庭,有时也能让大家感受到希望。”

也正是在这种社区氛围下,黎许不幽怨,坚持着在自己能走能动的情况下,承担起两个孩子的生活和成长,视作自然而然的事情,对晓志更没有贴上“障碍”的标签,“只希望他们能健康,能进步,也要感谢其他人给的帮助。”

思考:社区互助机制,激发社区慈善能量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黎许来说,虽然社会的关爱提供了一个突破困境的立足点,然而,他们家庭的痛点和困难远不是一份简单的物资就能解决。而如何通过更好地发挥社区志愿者资源,改善特殊儿童的健康及生活条件,成为了当下许多社会爱心力量的思考方向。

 

“万家社区守望计划”—— 六一关爱特殊儿童健康行动联动当地街道、社区及社会公益组织,向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帮扶中心、残疾人中心、环卫工人及社区特殊儿童家庭捐赠佳贝艾特奶粉等物资以表慰问。

此前,华润万家启动“万家社区守望计划”启动,旨在借助华润万家的社区资源搭建慈善空间,组建万家志愿服务团队,在1至3公里范围内所包含的社区内,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提供生活便利服务。此次六一关爱特殊儿童活动也是“万家社区守望计划”的一部分,未来,对特殊儿童的家访慰问将成为“万家社区守望计划”中的一种常态化形式。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未来也希望能将黎许的家庭作为个案,提供更深度的社会支持。”

据了解,该计划还将从社区困弱家庭的实际需求出发,献力其基础生计,如每月开展一次惠民食堂活动,为社区部分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免费提供一份美味盒饭,为“出门难”的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免费送货服务,为行动不便的群体,提供政府办证、医院挂号、陪同就医等跑腿服务。有公益行业人士认为,社会力量探索社区慈善空间,更有利于撬动社区资源,而社区守望计划的探索,也将为社区慈善走出一条“新道路”。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苏赞、林琳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陈忧子、苏赞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陈忧子、苏赞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