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点赞!这位广东教练带着中国轮椅女篮拿了冠军

作者:李业珅 | 来源:南方PLUS | 发布时间:2019-12-16

  12月8日,在泰国结束的2019年亚太区轮椅篮球锦标赛上,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再次夺冠。这次带队的执场教练叫陈琦,他在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的工作,也是广东省女子轮椅篮球队教练。   

  在陈琦看来,轮椅篮球像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也让他带领的女篮姑娘们找到了自信,赢得了人生的金牌。

 

   ●“奔跑”逐梦

  在出生4个月的时候,陈琦因患小儿麻痹症致残。为了治病,家人带陈琦四处求医。在他的记忆里,童年几乎在病房里度过。

  “从6岁到14岁,大大小小的手术做了无数次,身上留下15处刀疤,最长的将近30厘米。”但遗憾的是,治疗并没有带来理想的效果,陈琦还是没能走路。

  虽然行动不便,但并不妨碍陈琦成为一个运动迷。

  “我喜欢篮球、足球,很羡慕他们能在球场上奔跑。”陈琦说,为了体验打篮球的感觉,他曾在家里摆两个水桶,和伙伴们一起趴在地上,往桶内“投篮”,“记得当时还把家里大衣柜的镜子打碎了,被家人狠狠训了一顿”。

 

  上学之后,陈琦成了校篮球队的“铁粉”。校队在哪打比赛,陈琦就跟到哪做拉拉队。观众席上的陈琦,默默地观察着球员的战术和走位,“心里模拟了无数次自己在球场上的样子”。

  1999年,23岁的陈琦参加天河区残疾人运动会,被广州市轮椅篮球队的教练看中,进入市队。陈琦第一次坐上了比赛用的轮椅,“太自由了,像是起飞了一样。”陈琦爱上了轮椅篮球,开始在球场上“奔跑”逐梦。

  ●第二次生命

  打好轮椅篮球,练好轮椅技术很重要。比赛用的轮椅没有刹车,“走”“停”全靠手,在赛场上想让轮椅像腿一样灵活,离不开平时的刻苦训练。

  “我的手上全是老茧。”陈琦说,健全人打篮球百分之五六十的力量在腿上,而陈琦打轮椅篮球大部分力量都在手上。从起水泡到血泡,再到老茧,陈琦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除了每天6小时的日常训练,他还自己租场地,给自己加训。“为了让朋友陪我练习,我没少请人吃饭。”付出总有收获,因为成绩突出,陈琦入选了到省队。

  陈琦说,身体的障碍,让之前的他很没自信。进了省队之后,他很想赢,想证明自己。“那时候我太心急了”,急切的心情,影响了陈琦的状态,在2002年全国轮椅篮球锦标赛上,陈琦接连犯规,上场几分钟就被换了下来。

 

  “努力可能不会有结果,但坚持不懈的努力肯定会有结果。”陈琦说,输了球,心情一直很沮丧,队里的老队员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动安慰他。陈琦也慢慢学着调整好心态,这也让陈琦等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2003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陈琦第一次在大型比赛上,进球得分。进球的那一刻,陈琦感觉自己找回了自信。

  “这个球对我影响很大。”陈琦说,进球的机会是队友“让”给自己的。也就在那时,他明白了,比起赢,轮椅篮球更有魅力的是团结精神和成就别人,“篮球好像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把球传下去

  如今的陈琦,是一个说话中气十足,在球场上很威严的教练。2008年残奥会之后,陈琦选择从国家队退役,来到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工作,同时兼任广东省女子轮椅篮球队教练,之后成为国家队教练。

  “女队不好带”讲到这,陈琦歪了歪头,今年43岁的他,白发已经很明显。球场上,陈琦要求严格,训起人来不留情面。而生活中,考虑到女队员更敏感,心思更细腻,陈琦把自己当她们的兄长。

 

  怕队员营养不够,他自费给队员开小灶;看到家庭条件不好的队员有困难,他会偷偷帮忙;有的队员生病了,他知道后,会先帮忙垫付药费。

  陈琦说,训练很苦,他这样做是希望队员们可以坚持练下去,因为他看到了篮球带给她们的改变。

  “练篮球之后,身体更健康了,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张雪梅现在是篮球队的队员,8年前,她因骨癌截肢。2012年,为了锻炼身体,她来到了队里开始练习篮球。

 

  张雪梅说,手术之后,有5年的危险期。之前跟自己同期的病友,都在这几年相继离世,“我很庆幸自己挺过来了!”张雪梅还有新的愿望,她希望明年的东京残奥会上,能和队员一起,为中国队创造历史最好成绩。

  陈琦听了很欣慰,他觉得,要把当年队友“让”给自己的那个球,继续传下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