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融合教育倡导者关小蕾:让爱的阳光照进特殊儿童的生活

作者:大洋网 | 来源:大洋网 | 发布时间:2019-02-12

在关小蕾眼中,并非是她给特殊孩子带来了阳光,而是这些孩子让她从内心生出了阳光,正如她所言:“是孩子改变了我们,他们给我们的更多。”

 

关小蕾老师

在央视播出的《广州故事》第三集《心旅》中,广州市少年宫特殊儿童教育的发起人关小蕾讲述了她与特殊孩子的点点滴滴。

娃娃脸,大眼睛,长马尾,笑起来眉眼弯弯,如阳光般温暖,又如孩童般纯真,这是许多人对关小蕾的印象。1998年,关小蕾从事特殊教育以来,几乎每一天都与特殊儿童一起度过。20年过去,虽然眼角增添了些许褶皱,但她温暖的笑容始终如故。

这么多年来,关小蕾将爱的阳光洒在特殊儿童身上。在她用爱铺就的这条艺术之路上,她所倡导的融合教育逐渐开花结果。不过,关小蕾总是习惯于成为特殊孩子们的“配角”,在舞台背后,看着他们尽情地用艺术表达自我,在关小蕾眼中,并非是她给特殊孩子带来了阳光,而是这些孩子让她从内心生出了阳光,正如她所言:

“是孩子改变了我们,他们给我们的更多”

 

 

关小蕾老师给学生上课

走上特殊儿童教育之路

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

1984年,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的关小蕾成为广州少年宫的一名美术老师。当时,她第一次接触到了特殊孩子。这个8岁的男孩叫陈元璞。瘦弱、爱啰嗦,是小男孩留给她的最深印象。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她才知道,阿璞的特殊是因为他的“神经发育不完全”和“智力障碍”。不过,擅长版画的关小蕾发现,阿璞有着惊人的绘画天赋,他仿佛可以用尽全身心的精力去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挣扎,有张狂,也有坦然。丰富的层次感让阿璞用画把人带进属于他的世界。就这样,陈元璞成了关小蕾的第一个“特殊”学生,也成为广州少年宫的第一个特殊儿童。

1998年,在阿璞21岁时,在少年宫和关小蕾的帮助下,阿璞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画册《无音之乐》,关小蕾专门请了著名画家廖冰兄为他题写书名。再之后,阿璞开始在少年宫教授美术课,成为少年宫第一位特殊人士老师。

阿璞的经历启发了关小蕾。从阿璞开始,关小蕾开始筹划开办特殊儿童美术实验班。

“踏上公益这条路也是命运的安排和考验。”

多年来,除了阿璞,关小蕾鲜少谈及自己投身特殊儿童教育的另一个原因其实与她的女儿有关。

“24年前,我当妈妈了,可是我女儿出生时重度窒息、颅内出血。”如今再次谈及这段经历,关小蕾已经十分坦然。她说,虽然孩子抢救过来了,但医生判断她很可能是一个智力障碍的孩子,家人一度劝她放弃这个孩子,否则以后可能成为家庭的负担。

怀抱病弱的女儿,关小蕾度过了一个个不眠的夜晚。“我一直祈祷着希望孩子能够好起来,为此我愿意拿任何东西来换。”当时,正是家人看到保温箱中孩子的笑容,才打消了放弃的念头。等到女儿4岁多,病情好转。关小蕾怀抱着感恩的心许下心愿:“我的孩子没事了,我还要帮助更多的孩子。”

在关小蕾的回忆中,她此后的人生中,遇到过很多与她有着类似遭遇的特殊儿童家长。“我自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苦难,其实是化了妆的祝福。”从那时起,少年宫开始面向特殊儿童招生,她也开始投身特殊儿童教育,开办的特殊儿童美术实验班从最初的20个人,一直走到现在,已经有2000个公益学位。

 

关小蕾老师接受广报全媒体记者申卉的采访

从特殊儿童到融合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在我们眼中,没有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有的只是‘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起初,虽然特殊孩子有了学习的机会,但他们与普通孩子之间,似乎始终有一条难以抹掉的边界。

2013年,关小蕾在一次交流过程中,认识了从事融合教育的中国台湾教授吴淑美。“当时感觉像是被点亮了一样,对我们而言,相当于换了另一个视角看问题,拓展了特殊儿童教育的边界。”第二年,少年宫创办起全国第一个青少年儿童融合艺术团,让特殊生和普通生在一个班级里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经历过质疑和指责。她记得,艺术团开班的第一天,就有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场带走了,丢下一句:“我不要我的孩子跟这样的孩子一起上课。”但第一批留下来的24个普通孩子,他们在少年宫里打开了一扇看待世界的新大门。他们愿意敞开怀抱,去接纳生命里本来就有的不同。

如今,关小蕾再次开始尝试新的融合教育模式,开设了以普通孩子为主的融合实验班。在这个班里,每个孩子都是来自外太空不同星球的外星人,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他不是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他是会走“太空步”的‘小鲜肉’。”关小蕾说,以前,融合艺术团以特殊孩子为主,普通孩子在上课的同时,还要成为班上的“小秘书”。现在,他们反过来,尝试让特殊孩子加入以普通孩子为主的班级中,不再强调“小秘书”,而是让大家看到每个人的不一样。

“每个人都是特殊的。”

这句话经常挂在关小蕾的嘴边。她说,每个人都有不可爱的时候,当知道自己的不可爱,学会接纳自己,那么自然可以接纳别人的不可爱。所以,她经常自嘲:我每次对着镜头说话就会很紧张,我老花眼看不清字了,我的父母也要坐轮椅。

 

关小蕾老师和学生交流互动

从拯救者到陪伴者

是他们让我们变得更好

“雨后彩虹”融合艺术团成立至今,在关小蕾的课堂里出现了很多闪亮的名字,像韦一哲、王子安。他们像一颗颗被蒙尘的璞玉,直到被发现,才开始发光。

韦一哲,一度被诊断为重度自闭症儿童,这个看起来胖乎乎的大男孩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细腻。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他的笔下,色彩流动成一幅幅惊人的画作,从钢琴、吉他、作曲到画画,他无一不通。盲童王子安,虽然看不见世界,却通过音乐和世界沟通。当他手中的弓抚上中提琴的弦,自信随着音乐在黑暗中绽放。

去年,18岁的王子安拿到了英国皇家伯明翰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如今已经在英国开始了他新的追梦之旅。

除了这些有着特殊艺术天赋的孩子们,在关小蕾的课堂上,其实还有更多看起来不那么起眼的孩子。对于许多特殊孩子的家长而言,之所以送孩子学艺术,不是因为发现了孩子被埋没的才华,只是单纯地希望帮孩子找些事情做,不至于让病情恶化。

看着患有视力障碍和轻微情绪障碍的女儿谢铉岚没有考上高中,母亲几乎陷入绝望,“就像是救命稻草没了,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正是关小蕾走进了母女俩的世界,谢铉岚开始学习钢琴,母亲发现孩子不仅琴艺进步很快,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另一个叫蔡仙佑的男孩,他的母亲说,在这里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儿子敢去做梦了。“不管他是否能够做到,但至少他敢去想、敢去做,这已经足够了。”

对于关小蕾而言,艺术教育并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她只是希望能带给这些在黑暗中的孩子更多阳光,与社会有更多接触,沉浸在艺术世界表达自己。

 

关小蕾老师和学生交流互动

他们在变化,这个世界对待他们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关小蕾说,最初,她为这些孩子在公共博物馆办展览,一度被认为“会影响秩序”。到如今,人们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看见这些孩子的身影和作品,他们还到美国、加拿大、法国表演自己的作品。

“在这里,孩子们一起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什么是真正平等。”这正是关小蕾希望传递的。正如关小蕾常说的:“回过头来,我们会发现,我们没什么了不起,不是我们在帮助他们,他们也在帮助我们,是这些孩子给机会我们,让我们变得更好了。”

“其实,他们给我们的更多。”

对于关小蕾而言,她将自己的故事寄托在这些孩子们身上。从教室里,她从来不是主角,她总是带着甜甜的微笑,站在教室后面,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在艺术中表达自我。她如同阳光一样,也许看不见摸不着阳光,却能让人们看到她照耀下的那一张张笑脸,对关小蕾而言,这就已经足够了。

监制:曹苏宁 陈向军

采访:黄蓉芳 申卉 侯翔宇 陈诗蓝 程依伦

拍摄:刘宇 陈诗蓝 黄宏斌

剪辑:丁钰洵 黄宏斌 陈诗蓝 滕惠琦 李文琤

图片拍摄:陈忧子 廖雪明 苏俊杰 黄宏斌

广报全媒体编辑:楚丽生

海报设计:杨晓明

(部分素材来源于纪录片《广州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