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自行车比赛在深圳落幕
7月,深圳以火热的情怀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自行车比赛”。自2018年7月10日开始,为期6天的自行车赛是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提前比赛项目,由中国残联、中国残奥委、中国聋人体协主办,广东省残联、深圳市残联、龙岗区人民政府承办,另有22家省、市、区协办单位和支持单位参与赛事的组织工作。
本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自行车赛吸引了一大批全国优秀残疾人自行车手和全社会的关注,成为激励广大残疾人朋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重要舞台。
龙岗区委副书记张韬说,关心关注关爱帮助残疾人,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残疾人,也是举办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初衷和持续努力做好残疾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也是深圳首次举办全国性的残疾人运动会赛事。中残联体育部竞训处处长勇志军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深圳体育设施优良,拥有大型赛事举办经验,深圳残疾人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赛事规模创历史之最
据统计,整场赛事共有13支代表队302名运动员、领骑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连同赛会裁判员、分级师、兴奋剂检察官、志愿者、医务、安保等组委会人员,合计520人参与。本次比赛是历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全国残疾人自行车赛事。
7月10日至12日进行场地计时赛、追逐赛和争先赛,7月13日至15日进行公路计时赛和大组赛。所有赛事根据残疾人运动标准设单车组、双人车组、三轮车组和手摇车组4个组别,共产生72块金牌。
和健全的运动员不同,这些肢体有残疾、残障的运动员能够站在全国赛事的起跑线上,不仅要克服自身条件的劣势,还要具备比常人更强大的意志力。运动员用缺憾美在赛场上诠释着拼搏精神,场馆内外,车轮急速划过赛道,赢得观众阵阵欢呼。
广东队是残疾人自行车比赛传统强队,在本次比赛派出了36名运动员和6名领骑员参与65个小项的角逐。其中,男子C2级3公里个人追逐赛、女子C4级500米计时赛、男子团体竞速赛、女子团体竞速赛等18项全国纪录均由广东队在世锦赛、残奥会、亚锦赛和全国残运会等重要赛事上创造并保持。
广东队队员谢豪和曾思妮是对夫妇档,在本届比赛中,他们一直互相鼓劲,为对方打气。曾思妮是一名右腿截肢运动员,曾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的自行车比赛场上夺得冠军,谢豪也在伦敦残奥会中和队友打破世界纪录获得金牌。此次比赛中,他们的成绩也毫不逊色。谢豪和队友在7月11日的男子团体竞逐赛中取得第二名,曾思妮在7月11日的女子C2级3公里个人追逐赛中获得金牌。
顽强拼搏获观众喝彩
别开生面的比赛让观众大开眼界,肢体残疾运动员尽管手脚有缺陷,但仍能在赛场上风驰电掣。更为特别的是视力残疾组的比赛,许多观众没想到盲人也能比赛骑自行车。盲人比赛离不开领骑员。顾名思义,领骑员就是比赛中与盲人自行车选手同骑一辆自行车完成比赛的健全人,在比赛中配合盲人运动员的速度和节奏,是盲人运动员的“眼睛”、队友。
带着儿子在现场观赛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在看台上观赛和在家看电视真是不一样,大家一起为运动员鼓舞呐喊的气氛很热烈:“希望孩子观看这些克服身体条件劣势的运动员比赛,能领悟一些拼搏精神。”赛场上,看着运动员们闪电般飞驰的身影,观众们给予了热烈的喝彩。据介绍,残疾运动员拼出来的成绩和普通运动员相差无几。
比赛场馆外,有不少运动员骑车围着场馆绕圈热身。曾在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摇车组个人赛取得第二名的辽宁运动员刘欢告诉记者,希望在这次比赛刷新好成绩,给支持自己的家人、朋友送上一份礼物。20岁的江苏姑娘周卢说:“不想拿第一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的周卢在场馆外为当日的比赛进行紧张的热身训练。天气炎热,周卢脸上早已挂满了细密的汗珠。
多方合作护航助力比赛
在7月15日的闭幕仪式上,广东队、江苏队等13个代表队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龙岗区委(府)办、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龙岗大队、龙岗体育中心、龙岗龙口水库、深圳市公益救援队等30家单位获得突出贡献奖。
多方合作共同推进赛事的顺利进行是今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自行车比赛的亮点之一。深圳市残联、体育、水务、公安、交通部门,以及医疗、救援等单位密切配合,在赛事安排、服务保障、公共秩序、医疗卫生、应急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投入百余人,确保了这次赛事顺利进行。
深圳公益救援队专门调配信息指挥中心和山地救援队、高空救援队、水上救援队、医疗辅助队等57名专业队员负责处置赛道高风险路段需要紧急救援的事故和运动员的伤情。“残疾人运动员要经受天气和赛道湿滑等诸多因素的考验,大多数运动员在受伤后,还继续坚持参加比赛并完赛,令我很感动。”深圳公益救援队现场负责人金洋告诉记者,不同于马拉松等赛事保障任务,公路自行车比赛具有速度快、竞争激烈等特点,比赛中容易出现集体摔倒、摔伤事故。残疾人对自行车的方向控制和比赛中危险信号的识别会有延迟,受伤以后部分运动员对自己的状态和伤情表述不清,因此在救援中队员一定会通过清晰的语言沟通、伤情沟通选项卡及受伤运动员现场照片及实时视频回传等方式综合判断伤员伤情。
体育融入生活 打造残疾人运动文化高地
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关系着广大残疾人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是残疾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的不断推动下,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在政策、人才、设施方面得以配套和完善,在社会上形成了理解、尊重、关心、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关心与支持如涓涓细流汇成大爱如海,在这片运动文化高地上,深圳市残疾人运动员接连在国内外各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此外,体育运动还成为深圳残疾人日常生活娱乐、对外交流的一部分。
专业赛事创佳绩
今年4月举办的广东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特奥田径、特奥乒乓球比赛中,深圳市坪山区特奥运动员张嘉威和南山区特奥运动员王欣盈每人各夺得3金的优异成绩,5月深圳市坪山区残疾人运动健儿唐楷峰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残疾人羽毛球锦标赛,勇夺三块金牌……
5月,2018年全国残疾人羽毛球锦标赛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深圳市坪山区残疾人运动健儿唐楷峰代表广东省参赛。在大赛中,经过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出色发挥,唐楷峰最终斩获了听障组男子单打、男子双打、混合双打三块金牌,并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为深圳增光添彩。
运动员优异的成绩离不开教练和运动员的努力付出,更离不开支撑运动员训练的体系支持。深圳市残联一直重视体育人才培养,精心组织了专业教练,持续为残疾人运动健儿提供训练指导,不断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竞技水平。
春风化雨入生活
深圳残疾人的生活风貌不止于赛场领奖台上的意气风发。体育活动带来的积极阳光平等地融入每一个残友的日常娱乐活动中。
在深圳湾畔举行的“无障碍”乐跑活动中,来自深圳各区百余名残疾人代表和志愿者们一起沿着海边栈道开跑,在灿烂阳光下感受共融社会的温度,享受城市无障碍带来的便利,在阵阵海风中激发运动带来的活力。
深圳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于6月30日组织的一次为期两天的户外活动,智障残疾人及亲友、义工一行92人当天载着快乐的心情向着古村出发。大家从小巷穿过现代住宅建筑,漫步浏览古村的文化,保留至今的泥土青瓦房子、青藤环绕的小屋、古树上的菠萝蜜、村民打鱼的小船……亲友们结伴同游,乐在其中。
搭建交流友谊桥
体育运动也是深圳残疾人对外交流的方式。象棋运动是盲人朋友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之一,多年来深受盲人群众的欢迎。在今年4月举办的“爱心杯”深港象棋共融系列赛中,来自深港两地的选手以棋会友,有的盲人对面一坐,不用任何棋盘和棋子,就能“炮二进三”、“马二进四”地开战,而且开战得很热烈,真正做到了人们常说的“心中一盘棋”,其乐无穷。
“蹴而起,球结友”。3月24日,由香港心理卫生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华复康杯”精神康复者足球赛在香港何文田公园硬地足球场举行。宝安利民精神康复者足球队代表深圳市参加了足球赛。深港澳三地足球队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球赛。三地足球队通过足球赛建立起日渐深厚的友谊。
深圳迎来建设无障碍城市元年
专业赛事、生活娱乐、对外交流,多种形式的关爱、支持引领残疾人走向更积极的人生,体育运动的阳光平等地照耀每一个残疾人的生活。在深圳这片热土上,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仅是深圳市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靓丽篇章。新使命、新特点、新要求推动残联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今年是中国残联成立3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标志年份,按照新时代残疾人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圳市残联提出将2018年作为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元年,以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为工作原则,实现无障碍器物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总体目标。
提升城市温度
近年来,深圳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09年9月,深圳市颁布了《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法制建设轨道。无障碍环境建设触角已延伸到设施建设、公共交通、信息交流、宣传教育、居家无障碍改造等维度;“十二五”期间,深圳成为“全国无障碍示范城市”;2016年12月,经市政府批准,深圳市印发的《深圳市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十三五”规划》,再次对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做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建设无障碍环境“深圳标杆”,提升深圳城市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初召开的深圳两会期间,深圳市委六届九次会议工作报告、深圳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创建无障碍(深圳)城市工作列入其中,这也是残联工作首次列入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
深圳市残联理事长侯伊莎表示,建设无障碍(深圳)城市,不仅是本市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型时期,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建立残疾人工作新载体
今年3月,《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改革实施方案》通过审议并将正式印发实施。据了解,该方案主要具有四个特点:强化政治引领、下大力气去“机关化”、夯实基层基础、提高残疾人服务供给能力。
深圳市残联创新提出“六个转型”、全面无障碍、开发残疾人特殊人力资源等发展理念,吸纳了一批社会精英和优秀残疾人代表进入残联主席团、理事会,成员来自金融、科技、公益、教育、法律、医疗、康复等多个领域,形成各路精英跨界融合发展的巨大乘数效应,搭建残联的“外脑资源库”。经过改革,深圳市残联中社会知名人士和优秀残疾人代表达22名,占总数的81.48%。
在规章制度方面,深圳市残联出台了主席团议事规则、理事会工作规则、理事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理事履职规程等制度,建立健全了主席团、理事会议事决策机制、例会制度、办事办文及联系咨询机制,使得社会精英参与残联决策治理“有据可依”。
据统计,2017年度各兼职副理事长、理事直接参与推动的工作有83项,并参与了创建无障碍(深圳)城市方案的起草制定工作。
停车场须设专用停车位
在公共交通无障碍方面,去年,深圳市公安交警局与深圳市残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公共停车场残疾人专用停车位秩序管理的通告》,明确停车场必须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并对违反规定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目前,深圳地铁二、三期工程七条线路的每个站点均在地面对角出入口安装至少2台直升电梯,基本保障了残疾人乘坐轨道交通服务。
在居家无障碍方面,深圳市、区残联制定并实施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计划,共为近千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居家无障碍改造,其中盐田区实现了残疾人居家无障碍全覆盖。2018—2020年,深圳计划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75户,拟投入资金375万元。
在信息交流无障碍方面,从2007年开始,深圳市图书馆就设立了视障阅览室,为视力残疾人阅读书籍、使用互联网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