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特困家庭,两位人大代表几许沉重几多思考
“只有困难群体都衣食无忧,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和谐。”昨晚,全国人大代表黄德明与广东省人大代表谭燕红相约夜访广州几户特困家庭。他们一路走,一路看,送去温暖,带走思考。
蛋花青菜汤 算是好营养
家门口走到床,只有两步。
洪桥街特困户谭兴兰6平方米的家,让代表看着揪心。
她是湖南人,肢残,1993年嫁到广州,6年前离婚,独自抚养女儿。靠着每月367元的工资与233元的低保补助,日子过得艰难。谭兴兰说,自己一度差点流落街头,居委会同情她,让她睡在居委办公室。如今,她每月用100元租下这一处临建房,总算有了栖身之所。
“孩子读书费用有着落吗?”“房子会不会漏雨?”“每餐吃什么菜?”代表们问得很细。得知“蛋花青菜汤”已算是为女儿补充营养时,代表们难掩心头沉重,硬是塞了200元给孩子当过年利是。
谭兴兰说,她一直梦想有个像样的家,让孩子安静学习。2003年起便申请廉租房,排在300多号,但适合肢残的低楼层早被租完,她期盼的“家”始终没有着落。上星期她又去问房子的事,得到的答案还是:“等。”
“对于如此困难的家庭,政府应免去其租房的费用。”代表们商量着为她想想办法。
女儿考高分 奖品是话梅
没有工作,没有社保,戚琼英却说:“我很好彩!”因为她家是广州市享受低保租赁补贴的第一家,上个月从6平方米的小屋搬进了政府出钱为她租的房子。
看到代表,说起自己,她红了眼眶。
几年前,丈夫过世,戚琼英与女儿相依为命。打打散工,还能领到300元的救济金。不过最让她高兴的是,街道帮她女儿联系了读书资助人,“女儿懂事,给她5块钱,揣在袋里两个月都舍不得花;考试考了高分,唯一想要的奖励就是一包话梅。”
戚琼英对代表说,特困家庭政府有低保,省吃俭用,生活还能对付,现在最怕就是生病,即使每月有40元的特困人士医药费补助,还是觉得担心。
“群众病不起啊!”谭燕红代表说,自己对这个问题很是关注。得知戚琼英有颈椎病,代表们还当场示范,教她颈部保健操。
生活有困难 可是有希望
“生活很平淡,可我觉得有希望。”
双特困人士肖伟权见到代表,话格外多:“老婆退休金加上政府补贴,全家月入1000,还要供儿子上大学,确实有点困难!不过,苦日子总会过去,过几年我退休就能领退休金,儿子一工作,生活就会好起来,到那时我们就不用领救济,可以减轻政府负担……”
肖伟权不把自己的困难挂在嘴上,反而还老想着如何为政府“减负”,只在代表递上聊表心意的慰问金的那一瞬,他眼睛有点湿,连声道谢,说:“你们也许想不到,这钱我可以买多少东西了……”
肖伟权同时告诉代表,像他这样的残疾人因身体原因,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要“熬”到法定退休年龄比正常人艰难许多,希望能让工龄25年以上的残疾人工人提早退休,但目前没有相关政策。
细听肖伟权的建议后,黄德明代表当场表示:这个问题很有共性,自己将进一步了解,在3月份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相关建议。
走访完四户困难家庭,已过晚上10时。两位代表深有感触地说:哪怕政府做一点工作,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就更需要政府把工作做细、做好。我们的社会,不应有也不能有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