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他写了300多万字 帮盲人“看”电影

作者:许晓蕾 | 来源:南方都市报 | 发布时间:2017-12-02

 

    盲人无障碍电影首创者蒋鸿源在穗接受采访。

    吃着爆米花、喝着饮料,欣赏着银幕上精彩的画面……对于普通人来说看一场电影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对有着视力障碍的盲人来说却是一种“奢望”,仅凭听觉他们无法感受到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场景的光怪陆离。

    11月18日上午,广州启明学校上演了一场特殊而温暖的电影放映活动———来自第13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的中外来宾、志愿者们以“心”代“目”,用生动的解说词为盲童绘声绘色地“说电影”,让他们感受绚丽多彩的世界。

    特殊人群观影专场用声音传递温暖

    活动当天,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广州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白云区教委相关领导和负责人以及本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的中外来宾一行,走进广州启明学校,探访患有视力障碍的孩子们,还给他们送来了本届电影节的吉祥物童童玩偶。

    主办方表示,“以儿童为主角”是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始终坚持的重要定位,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共圆“电影梦”。为此,本届电影节增设了特殊人群专场,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免费放映,让特殊学校的孩子们也能欣赏优秀作品,收获快乐和成长。而此举,也是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组委会践行社会责任,希望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弱势群体,为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更好的条件。

    据了解,广东近年来一直重视建设视障人士、听障人士的无障碍观影渠道。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要重视残疾人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和盲人读物出版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建立完善省级网络无障碍电影播放平台。支持、资助出版发行为残疾人服务的刊物及反映残疾人生活的图书、音像制品、影视作品,组织和扶持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聋人读物、弱智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继续开办电视手语节目,在更多影视作品中增加字幕、解说,并对残疾人出版发行文艺作品给予扶持。

    盲人无障碍电影首创者为盲童讲课

    为了帮助失明儿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组委会特意聘请了原上影集团永乐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盲人影评家、盲人无障碍电影首创者蒋鸿源老师分享他的成长故事和盲文译制的心得。

    年过七旬的蒋鸿源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看电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最大的爱好。可不幸的是上世纪80年代,爱电影的蒋鸿源因为视网膜脱落,导致左眼失明,右眼视力跌至0 .02。但他仍然狂热地爱着电影,常常坐在第一排,眯着眼紧盯银幕,吃力地分辨着模糊的微光。

    2006年,蒋鸿源受上海市盲协委托编写《上海盲人事业发展简史》,先后采访了300多位盲人。当他们知道蒋鸿源曾经在电影公司工作,都不禁流露出从未看过电影的遗憾。“如果有一种方法,能让盲人听懂电影,那该有多好啊!”一个为盲人讲电影的计划渐渐在他脑海中形成:利用影片对白的间隙,插入对电影画面、人物和情节的解说,盲人不就可以听懂电影了吗?

    2008年,蒋鸿源找到在无障碍电脑班上结识的吴君沁———一位朗诵比赛的获奖者帮忙,吴君沁想也没想就答应了。2009年初,由蒋鸿源撰写解说词、吴君沁配音的第一部无障碍电影《非诚勿扰》诞生了。

    “制作无障碍电影,难就难在解说词的编写上。”蒋鸿源说,解说词关系到整个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很多场景,自己看得明白,但不一定交待得明白。解说词还必须与影片对白的间隙“无缝对接”。“有时,留白很短,必须介绍的背景和情节却很多,我们就要拆分解说词。这就像写一篇文章,你必须不停地运用插叙和倒序。”他坦言,每写一篇解说词,他都要把一部电影“啃”上多遍。

    对话

    “因为眼睛不好,我理解盲人”

    有人不明白蒋鸿源为什么要干这个?甚至其家人都问,一个“瞎”老头为什么还要干这个?蒋鸿源说就是因为眼睛不好,自己更能理解盲人,他们也需要看电影。

    记者:到现在为止,为盲人写了多少部电影解说词?

    蒋鸿源:我本子写了167部,平均每一部两万字左右,总共写了300多万字。其中,四万字的有《甜蜜蜜》、《战狼》、《摔跤吧!爸爸》,还有最近的《英雄本色》。《战狼2》是最难写的,打斗多,播出效果很好,那场一共250个位置,来了300多个,另外还要再开一场,都坐在台阶上,站在后面看。为什么我愿意做呢?这个气氛就鼓舞你,你不做不行啊,这个做了你也开心啊。

    记者:每一部电影的剧本都是你自己写的?

    蒋鸿源:对,有两个志愿者,他们帮我看,因为我眼睛不太好,一些细节不如你们眼睛好的看得清楚。坐在一起看,我先把画面写下来,解说词放后面。我的第一个志愿者就是我的夫人,春节国庆叫别的志愿者来弄不好意思,就托老婆,还有一个就是我女儿,一旦我没有人帮忙,她们义不容辞。一开始她们不理解,一个“瞎”老头做这个事干吗呢。我说我就是因为眼睛不好,所以理解盲人,他们要看电影。他们过去总认为盲人跟电影无缘啦,这辈子就算了。但是通过我的工作,他们感觉到,盲人看电影比明眼人看电影更有意思。因为他们通过大脑来看。在他们那种心情下面,我是欲罢不能,心甘情愿每天干这个。

    记者:在斟酌解说词上面会花多大的功夫?

    蒋鸿源:我的第一个稿子花了29天,那时候我还不懂,我自己还不大理解,怎么样才能够让讲解员讲、让盲人理解。后来我慢慢适应了,20天内完成一部,现在是一般7天写一部。需要看电影看两遍,对电影理解,找背景、导演、演员等资料,然后开始写。看一段写一段,最关键的是在影片没有对白的地方写,影片没有对白的空间,有长有短,有时候3秒5秒,有时候10秒20秒甚至30秒,所以解说词写得有长有短,一般是写画面、人物和故事。

    我们写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想法,因为盲人看电影看不见画面,在看电影的时候会不断产生疑问。如果说画面出来了,没有声音,他们就会问,“他们在干吗?”如果有人讲话了,又会问:“讲话的是谁啊?”发生一个声响,“这是什么声响啊?”盲人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最好的解说词,就是不断及时准确地、恰到好处地把盲人心中产生的疑问解决掉,这样的解说词是最好的。干了十多年,我的解说词应该说能比较完整地符合了盲人看电影的需求。所以每一场电影,讲解员一开口,全场都会鸦雀无声,全部投入到里面去,这一点我是很欣慰的。

    记者:做盲人电影解说词,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蒋鸿源:最难的就是拿不到最新的电影光盘,每个月为这个头疼。问片方要光盘,一般不理解,我几个亿拍的电影,你跟我拿光盘,要是盗版了怎么办呢?我就拍胸脯说不会盗版,他们不相信,好多片方都不愿意。我是为了要电影放出来的是新片,你要写这个月的片子必须拿到光盘。我在这上面花的时间比写稿子还多,受的委屈更多,所以我曾经呼吁,希望片方,特别那些亿万身家的投资方,也能够为我们弱势群体看电影提供方便。我们不会盗版,我们那么多年写了160多部影片,没有盗版过。

    记者:在上海,有固定的无障碍电影院,其它地方情况怎么样?

    蒋鸿源:这我就不清楚了,有电影院放无障碍电影的,我帮助过南京,帮助过合肥,帮助过南通,帮助过苏州,建立起这个有电影讲解师的无障碍电影。上海保持得不错,而且上海把10月15日定为无障碍电影日。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文敏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