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听障孩子享有尊严和幸福感
广州市启聪学校正高级教师
感言:老师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岗位,让孩子努力学习,有梦想,并不断追逐,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从手语“零基础”的师范毕业生到特殊教育正高级教师,现在的吴蓉已是广州市高层次人才“优秀专家”、广州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
但面对“名师”之称,吴蓉依旧谦虚。当初的手语新丁为了克服沟通障碍,吴蓉晚上到学生宿舍担任教养员(即宿管)工作,让听障学生成为了她生活中的语言老师。而今,同样为了克服沟通障碍,吴蓉积极践行教学改革,开发教材编写、研发专业手语、创新教学活动,率先在学科教学中探索“以美育人”、“以生为本”、“口语、手语、书面语三语合一”的教学,成为了“学生最喜爱教师”。
亲友不理解可她从未动摇
即便从教多年,吴蓉也不敢保证能够与听障孩子们进行无障碍沟通。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成为了手语教学中永不消亡的语言盲区,“沟通障碍是一直存在的,所以现在依旧是边学边教”。
1991年,吴蓉毕业分配到了广州市启聪学校。那时候,珠江新城还十分荒凉,公交车每两小时才有一趟。吴蓉到了学校,看到几个听障孩子在操场溜旱冰,“他们十分的天真可爱,给我的感觉和普通孩子没什么差别”。当得知这所学校缺少专业老师,吴蓉就决定,她要留下来。
师生沟通是吴蓉入职后的头号障碍。由于对手语一窍不通,吴蓉每天中午都会参加学校的手语培训,下了班还到学生宿舍担任教养员(即宿管)工作。工作第一年,吴蓉每天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成长,不仅手语表达进步飞快,也对孩子们有了更深的了解,引导孩子们纠正了许多行为问题,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此时,更大的困难源自于亲友的不理解与不支持。“当时我妈妈说,这地方哪能去啊,要是去了以后自己都变得‘又聋又哑’呀”。甚至在工作了五年后,吴蓉的妈妈依旧坚持要给她物色更好的工作。只是,她从未动摇。
打破专业手语不统一困境
随着聋生升学与就业发展的需要,新的课程被不断开发,新兴的专业术语不断涌现。此时,陈旧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已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面对现实的困惑,吴蓉在教画育人中不断思考,在探索中勇于创新。为缓解高中美术教学目标和专业手语不统一,没有统编教材给教与学带来的困惑,吴蓉开发了色彩专业与手语的配套教材,以课前导思学案发挥听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主动性,以特色鲜明的知识栏目展现关键手语。
吴蓉说,“美术上有很多专业的术语,可是这些术语的手语该怎么打呢?作为手语工具书的《中国手语》中却没有一个‘美术’的专栏。”当时的《中国手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以至专业手语不统一,给教与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为了突破《中国手语》因词汇滞后带来教学困境,吴蓉巧借课堂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讨论生成统一的手语,经过多年的课堂观察和课后归纳整理,为2013版中国手语系列丛书《美术专业手语》的完善提供了动态补充。
2015年吴蓉参加了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审议,建议在《课标》理念部分增加“规范美术专业手语”内容,获现场审议专家的一致认可。
细心发掘闪光点特教学校无“差生”
为了提升聋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吴蓉积极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普特融合活动,让聋生在与普通生的交流活动中发现自身价值,发展个性特长,唤醒主体意识,从而实现“动机迁移”和“情感迁移”,促进学生努力学好其他课程,获得全面发展。
在今年升大班的单考单招中,吴蓉所带的队伍里有一位美术专业跨考舞蹈专业的女生,因为身材娇小、样貌普通,内心产生不小的焦虑。在专业考前一晚,吴蓉留意到了她在Q群中心灰意冷的流露。原来,该女生除了身材外貌因素,她还严重缺乏演出经验,在服装、形象、礼仪等多方面出现严重的细节漏洞,让吴蓉惊讶的是,女生的道具仅是一小块花布。
发现原因后,吴蓉立即对她进行从内到外的“大改造”,并为她借来了靓丽的长纱巾和头饰画龙点睛。虽然不及其他专业考生的高挑亮丽,但灵动可人的小家碧玉形象让她信心迸发。考场上,她以出色的表现征服了现场的教官,被大家称为一匹黑马。
特教的生涯数十年如一日,吴蓉初心始终未变,“让孩子努力学习,有梦想,并不断追逐,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她坚信,特教学校没有“差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只要细心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