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时4月教聋学生学会“a”
要让聋人孩子说话
“你新是来的老师?”事隔30年之后,戴东红仍然记得她第一天来到市聋人学校的时候,一个学生这样问她。后来,这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你新是来的老师?”过了好久,戴东红反应过来了,同时也发现孩子们连基本的语法都不懂。“我一定要让他们掌握好语法,发展他们的口语,让他们能和别人交流”。
于是,在她的教学中,她特别强调孩子的听力不畅训练、言语训练。她努力地让每个送来的孩子都能带上助听器,教他们发音。“这些特殊的孩子教育起来特别困难,他们送来的时候,一无所知,听不见也发不了音。”戴东红说,为了训练这些孩子,她和她的同事往往花费了4个月的时间,才让孩子发出一个“a”,让在校的老师兴奋不已,接着老师教孩子们学其他字母,到一个字、一个词,再到一句话。
一个聋孩子从发出“a”到学会说一句话的这个过程,戴东红只是轻描淡写了一下。但她告诉记者,现在她的学校包括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共有587个孩子,这些孩子中有一半能和老师们用语言进行很好的沟通;能和外人用语言沟通的也达到三分之一。
不熟悉手语错批学生
戴东红来到市聋人学校之前,曾在广州的53中(即广大附中前身)和市教育局工作,1976年接受组织的安排到该校工作。那时,她连和孩子们沟通的手语也不会。“我向学生学,向老师学。但即使是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不够用”。直到现在,她说,她还在摸索着手语。
她记得刚来学校不久时,因为对手语的不熟悉导致错误地批评了学生,让她内疚不已。那时,她就开始向老师、向学生学习手语。很快她能和别人交流了,不过因为她教的是政治课。“政治课中有很多专有名词,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专有术语不断地新增。而这些词语如果仅是简单的一个个字译成手语再拼凑的话,那意思就完全不对。”所以,戴东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停地摸索、更新着手语。而在这期间,她也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进行了大专和本科的学习。
因为勤恳工作,她在进入该校的当年就提拔为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副校长);37岁任学校的党委书记兼校长,46岁任该校校长兼党委书记至今。她说,她们那一辈的人责任心都很强,认准了就一定要做好。2003年被评为市劳模,今年被评为了省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