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农场学艺助康复
动手摘菜锻炼协调动作
昨天上午,精神病康复者小谭在农业训练指导师的指导下,蹲在广州市白云区康宁农场的菜地中,采摘菠菜。训练指导师说,看似简单的摘菜动作,其实是为了训练精神病康复者的思维、动手等协调能力。
康宁农场负责人说,农场采取“走进大自然”的做法,对精神病康复很有效。据了解,广州市目前的重症精神病患者有4.5万多名。由于自身病情的特殊性,他们不同于其他残疾人,一般只能呆在相对封闭的家里或医院里,被监控看管起来。
为重入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精神病康复者,90%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回归社会”,康宁农场负责人说,其实他们更需要一个过渡性的场所来恢复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基于这个原因,去年广州市投资2875万元、总面积28万平方米的康复农场正式动工建设。如今康复农场内,已经初步建成一个“模拟社会生活区”。康复者在农场内基本能够自由活动。他们可以通过劳动和“模拟社区生活”,切身感受到集体生活到底是怎么回事,并通过日常的社交认知、健康生活培训及健康心理教育,学会表达自己、和别人沟通,学会基本的社交礼仪,掌握一定的家居清洁技能,逐步学会生活自理,为重返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农场还为康复者提供健康文化娱乐服务,提高其生活质量,培养他们的生活情趣,实施寓教于乐。
康复者还可享园艺培训
据了解,生态农业,农业康复训练是康宁农场的特色及工作重点。根据实际情况,康宁农场将建立果树区、蔬菜区、园林区、温室区和湖面区。由专业指导师对康复者进行果树、蔬菜、园林、插花、园艺产品加工等培训。一专业指导师说,通过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重拾信心回归社会。
康复者父亲:儿子挣钱孝敬我
“起初,我们很担心儿子能否过独立的寄宿生活,”住在芳村的谭叔说,“去年底,我的儿子参加了第一期康宁农场康复训练。孩子今年30多岁了,自从7岁开始发病,他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为了照顾他,我们一刻不敢放松,出远门也不敢。没有我们照顾,他连饭也不会吃。根据当时的课程安排,康复者训练星期一在农场居住,星期二回家,星期三在家休息,星期四回农场,星期五回家。头三次回家,孩子都说不想再回去了。经过我们反复鼓励,他终于能够成为20名学员中一名,这证明他能力还是不错,他才继续参加康复训练。”
“干了半个月,儿子领到人生第一份工资30多元,这彻底改变了他想请假观念。”谭叔说,“他用这些钱买了牙膏、牙刷等礼物送给我们,我们好感动。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请过假。整个康复训练期间,我们就仅仅付了孩子的伙食费,培训费、住宿费、班车接送费等全免。看到孩子一天一天好起来,能够自己在家做饭吃,我想,即使要付费,也是值得的。”看到父亲的喜悦,精神病康复者小谭说:“农场很好玩,有饭吃。”
进农场要经过专家测评
“不是每一名精神病康复者都能进入农场。”康宁农场负责人说,“我们要求自愿,而且有广州市户口来接洽。每一名精神病康复者进农场前,需要经过农场的医生、专家等进行评定,病情稳定、符合条件的才能正式进农场。”
“去年,一名精神病康复者在农场内出现复发症状。”康宁农场负责人说,我们有专门的应急方案应对,很快进行妥善处理。据悉,康宁农场到明年第二期完工后,将可容纳100名精神病康复者。(文/曾卫康)
相关链接
广州将建12服务中心
据广州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协调组办公室提供数据显示,2004年广州市共有42849名重症精神病患者建档,精神病检出登记为千分之6.02;对其中41350人进行监护,监护率达到96.5%。经过治疗康复后,显好率79.32%,社会参与率73.84%,为37名精神病患者解除关锁,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18613人次。
该协调小组有关负责人说,广州精神病患者究竟有多少,还没有准确数字。广州市将委托精神病医院,对广州市精神病流行病学进行大调查,摸清底数。
目前,广州市共有8间登记在册的精神病收治机构,8间精神病免费门诊和67个工疗站,4间利康家属资源中心,2间康宁农场、果园场,为精神病人提供治疗康复服务。另外,广州市有关部门还打算在12个区县成立工疗站服务中心,为各街道的工疗站提供专业业务指导、产品销售等连锁式服务,推广类似“公司+农户”的模式。这种为精神病人康复的“连锁式公司”的模式将有望在明年中实现。
93%精神病人未获有效治疗
由于广东省精神科病床比例缺口大,部分地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专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人手紧缺,全省约有93%的精神病人未能获得正规有效的治疗。据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最新完成的调查显示,广东省目前有精神卫生机构96家,精神科床位数为10671张,实际开放12397张,以全省常住人口8000万计,全省每万人精神科床位数为1.33张(包括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卫生服务的床位数)。这一数字,低于2001年时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的水平,仅略高于浙江、内蒙、贵州和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