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视障人士:家庭的爱才是我们的堡垒

作者:项仙君 | 来源:南方网 | 发布时间:2017-04-10

  今日,一则名为“68岁奶奶陪盲孙上课,每天站窗外听讲”的视频刷遍微博、朋友圈。引起大众对盲人家庭的关心。一名资深的盲人特教老师和记者说:“在盲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对爱的渴求比任何健全孩子都要强烈,家庭对他们来说是最后的堡垒。家庭的爱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性格塑造比健全孩子还要重要”。南方日报记者带你走进视障人士,探寻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家庭的。


盲人学校练习“行走课”的学生

 

盲人学校食堂

  视障速记师陈柳小和记者说,抚养一名视障孩子对一个家庭来讲是昂贵的。除了经济花费,还有时间消耗以及极大的精神压力。对于视障人士,家庭无微不至的关爱可以是父母赠予的最宝贵的礼物,但并不是每个视障孩子都收到了这份礼物,就像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写下: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陈柳小六岁时视力开始下降,黑暗渐渐降临到这个九六年出生的小姑娘身上,同时也降临在这个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陈柳小和记者回忆说:“也就是从医院出来的那一天,父亲成了我的英雄”。陈柳小和父亲住在一起,晚饭后下楼散散步,生活惬意而闲适。她向记者介绍,爸爸不抽烟,不喝酒,又特别爱干净,心思多而细,是个像妈妈一样的父亲。“真佩服爸爸的毅力,这么多年为我操心。有时候觉得他把放在我在身上的精力投入任何事业都会成功。谢谢父亲,我知道不是每个父亲都能对视障孩子做到像他这样。”

 

  盲人学校职高一班

 

  调音师陈伟坚在做钢琴调音

  从小的住宿生活让钢琴调音师陈伟坚把和父母的相聚当成履行义务。他和记者说:“因为家族遗传,我和姐姐都是先天性白内障,贫困的家庭何尝付得起高昂的医疗费”。一周工作七天的陈伟坚向南方日报记者说:“贫困是一种原罪,加上家族遗传病,只好多生几个孩子,以求健康的那个出人头地改变家族命运,我到城市后才明白这是多么荒唐的抗争!”

  与一直在乡村生活的陈伟坚不同,刘旭敏七岁便被父亲从中山送到广州盲人学校,已经过了十个年头。因为很少回家,家这个概念在她的印象中越来越模糊。两年前父亲因中风行动不便,她甚至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广州盲人学校的老师对记者说:“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的孩子有很多。有些家庭生了二胎,残障孩子就被渐渐边缘化,还有些在离异后各自组建家庭,都不愿抚养孩子。视障孩子不会用眼睛看,但是会用心看,他们什么都知道,但是什么都不说”。

 

  超近距离可以看到电脑屏幕的学生

 

  盲人学校“学雷锋”课堂

  采访最后,盲人学校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我经常梦见失明前的那个八岁生日,在家人的包围下,蜡烛亮得刺眼。现在我不奢求父母像对弟弟那样对我,只是他们已经好久没和我说过生日快乐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