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警精防医生 上门摸查精神病患
羊城晚报持续关注精神病患群体,我们首先承认,这一群体已然成为社会之隐痛。这种痛,存在于病人本身,更存在于家庭与社区。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办?
在精神病患肇事肇祸案时有发生的背景下,羊城晚报记者获悉,2016年广东省综治办联合11个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印发。
新政出炉针对一系列难题开出“药方”
广东高度重视重性精神病患的救助救治。今年1月17日,省综治办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针对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意见》作出了安排。
据了解,目前《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下发到各地各部门。针对目前医疗设施不足、专业人员不足、地方精防力量不足,以及社区救助、重症家庭困难等多方面问题,《意见》均提出了相应的“药方”。
广州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经收到《意见》。《意见》的执行由多个部门牵头,其中残联主要负责社区的救助,待市一级政府出台具体《意见》就会跟进落实。广州市有街道、居委表示,目前初期的排查工作已经开展,“昨天我还跟着派出所、精防医生上门做摸查。”一社区居委会主任告诉记者。
有识之见建议取消参保重症自负费用
有数据显示,广东省在册的50万重性精神病患中,贫困家庭占了近半。医疗设施的“硬件”有了,还要让重性病患看得起病。
为了让重性精神病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脑科医院临床科主任黄雄呼吁取消参保重性精神病患治疗自负费用。
以重性精神病患中占比达到60%的精神分裂症为例:广州市职工医保中的精神病人每床日收费为180元,一个住院周期约为3-6月,住院费用约16200-32400元。住院个人应自负约2430-4860元(包含伙食费)。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需长期住院治疗者非常普遍,即使是个人自负部分的费用,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不堪重负的。”黄雄表示。
我国目前的精神病院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大多属于封闭性质,这种封闭式的管理不仅不利于患者康复,反而加重了他们的社会性退缩。
对此,黄雄提出,针对90%病患在社区康复的实际情况,服务重心应该下沉至基层。他建议,建立一些过渡性康复机构,即日间医院,以帮助患者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摆脱在医院和家庭之间循环往复的怪圈,早日回归社会。
基层探索有“家园”接纳精神病康复者
精神病患的前途在哪里?系统的康复治疗能否让他们重新步入社会?各种社工组织已探索出可供部分精神病康复者重新回归社会之路。基层社工坦言,只要救助救治体系完善,能够重新步入社会的精神病康复者会更多。
由海珠区素社街道购买服务,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设立的“幸福素社康乐服务家园”,通过链接社会企业,提供适合精神康复者、残障人士的工作机会。
羊城晚报记者到访时,10名服务对象正进行手机耳机和配饰包装工作。
一康复者上前跟记者主动打招呼。据社工阿雪介绍,这位康复者患精神病超10年,经社工反复劝说才接受社工服务。康乐家园目前还有一名康复者,由于社工介入早,他只需要2到3年服务时间,就可以达到基本康复。
此前,康乐家园还成功培养一名康复程度达到被企业招聘的康复者。
“重症病人,处在发病期的,我们会跟踪他们的个案,并建议家人坚持药物治疗。只有病情进入康复期后,我们才推荐他到家园来尝试工作。”素社街道家综办公室主任关锦霞表示,如果能够对精神病患及早治疗及接受服务,病患的康复时间将能缩短。
“应该更多地鼓励社工机构介入精神康复个案。”阿雪认为,“如果病患经过住院治疗后出院了,他的资料能够传给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实现社工和病患家庭自动对接就好了。”阿雪称,社工的及早介入,一能减轻病患家属的各种压力;二来社工机构可以链接各种社会资源,帮助病患进行回归社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