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广州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一年一飞跃

作者:刘宇雄 梁健敏 韦英哲 张琛平 | 来源:信息时报 | 发布时间:2016-04-12

  广州各级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特殊孩子享受教育权利的扶持力度,经费投入一年比一年多。但即使这样,部分家长对于特殊孩子的教育问题依然感到头痛。有业内专家指出,目前特殊教育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提升质量。长期关注特殊儿童教育的广州欧初文化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欧小云称,随班就读是解决学位问题最快的方式,但不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调查

  特教经费康复资助逐年提升

  信息时报曾报道,不少家长呼吁增加特殊家庭的补助和教育投入,那么广州各级政府每年对特殊孩子的教育投入到底够不够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免收学杂费、课本费

  义务教育阶段,《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2012~2016年) 》中明确,免收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免费课本由学校自行订购,按不低于普通学生课本费1.5倍的标准单独划拨,免费课本补助资金分担比例、分担办法与当地普通学校相同。

  在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方面,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孤独症、脑瘫及多重残疾学生按不低于普通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10倍拨付,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哑学生按不低于普通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8倍拨付,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附设特教班、送教上门学生按不低于普通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5倍拨付。

  康复资助标准逐年提升

  对于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方面,广州市残联对于特殊儿童的康复资助标准也在逐年提升。例如目前为0~14岁的孤独症儿童提供1700元/人/月的康复训练补贴,每年资助12个月,全年总资助20400元。该项康复训练补贴在近五年已翻了一番有多。

  记者梳理广州市教育局部门预算也发现,目前教育部门对于特殊学校的投入逐年增多。例如,广州市聋人学校的预算投入从2015年的5483.36万元提高到2016年的8195.4万,增幅近两倍;广州市盲人学校更是从去年的2393万提高到今年的8234.37万,增幅超三倍。

  “近年来,广州市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可以说是一年一飞跃。”在广州市特殊教育领域进行了十多年教研的邱举标老师说,他手上进行的有关特殊教育的项目,广州市的资金投入从2008年的5万元飙升到2014年的400多万元。

  可以说,广州在特殊教育的投入方面,真的“不差钱”。

  家长

  孩子“进门容易,上升很难”

  “政府确实投了很多钱,但希望能了解家长和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3月26日,广州首届融合文化节在鸣泉居举行,一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卢女士称,尽管目前政府对特殊孩子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作为家长的她仍感到发愁。

  卢女士的孩子属于轻度弱智儿童,小学起选择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在那里,他与其他同学进行没有差异化的学习和考试,学业成了孩子最大的负担,学得非常辛苦。”她认为,孩子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真正获得提高的空间不多,“其实对于这些特殊孩子,教育的方式、内容、考核都应有特定要求和标准,但是这往往是目前随班就读无法提供的。

  无独有偶,家长梁女士也认为,目前政府对于适龄的特殊儿童入学基本做到了“零拒绝”,但是“进门容易,上升很难”,特殊儿童难以真正受到符合其残障特点、身心发展水平的教育,往往进去了会变成“随便就读”和“随班混读”。  

  专家

  没支持的随班就读易成二次伤害

  长期关注特殊儿童教育、广州欧初文化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欧小云指出,随班就读是解决学位问题最快的方式,但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2014年开始,欧小云所在的广州欧初文化教育基金会对广州的特殊教育状况做了调查与推动,一个重要的发现便是:写入政策的“随班就读”如果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往往会对特殊学生形成二次伤害。

  欧小云说,在基础教育阶段,特殊孩子本该根据个人的能力,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社交和生活技能。若只坐在课室随班混读,随着年龄的增大,特殊孩子与正常孩子的距离慢慢拉开,他们的自尊心可能受到伤害,这会对他们形成一种“二次伤害”。

  其次,“随班就读”给任课老师带来很大压力,老师们除了要保证班上几十个同学的升学,还要顾及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尤其到了高年级,老师们实在难以有更多精力去考虑提高特教能力。

  更极端的还可能引发校园安全,甚至出现双方家长对峙。欧小云说,基础教育阶段要关注的是把特殊孩子培养成品格健全的人,如果长期在一种超越心理承受能力的压力下生活,他们的心灵可能会受到伤害而扭曲。

  声音

  特教机构:希望得到政府补助

  从政府的投入来看,特教似乎是“不差钱”,可为何有特殊教育机构向记者诉苦“很差钱”?

  “政府是有投入的,但资金的流向不均匀,基本上都流到了公办的机构里,像我们这些从来没有拿到扶持的民营机构,一直经营得很困难。”广州市黄埔区星愿康复训练中心教学主任卢莹称。

  “现在政府确实有这部分的经费,但是通过招投标的形式下放的。据我了解,从民营机构的层面目前只有寥寥几家能够拿到。”卢莹表示,她也曾尝试争取,但都没有成功。

  此外卢莹还提到,事实上他们目前还看不到一个标准性文件,能够清楚告知像他们这样的民营机构要符合哪些条件、经过哪些程序才能申请到政府补贴,“如果有,我们每个机构就会认真对待,但我们现在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做起。”

  卢莹还透露,即使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机构现在每年还免费接收3~4名困难家庭的特殊儿童,“希望政府多看到我们这些民营机构的难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