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广州市“志愿在康园”计划运行模式

作者:南方网 | 来源:南方网 | 发布时间:2015-10-28

  广州市“志愿在康园”计划事迹介绍

  自2011年12月12日起,“志愿在康园”计划是由团市委与市残联合作开展,主要以引入志愿者至全市166间康园工疗站,辅助工疗站学员(以精神病康复者、智力障碍为主)学习生活技能,尽快融入社会生活。计划按照“一站一队伍,一站一课表,一站一平台”的理念广泛动员志愿者走进康园工疗站,为工疗站智力残疾和精神康复人士提供持续性、经常性,有计划、有组织的志愿服务,从安全守护、生活技能、音乐艺术、康体运动、实践感知、文化知识等学习及生活等多方面设计六大类基础课程,给以他们实际帮助。

  “志愿在康园”计划运行模式:

  (一)建立助残志愿服务对话制度,推动助残志愿服务机制化发展。

  为提升助残志愿服务水平,通过“招标”、“合同制”方式选取12个区(市)核心助残服务团队;定期召开助残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会议,畅通志愿者与助残志愿服务组织诉求表达的有效渠道;落实开展季度激励和年度激励制度,提高助残志愿者的活动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依托康园工疗站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站,按照“一站一队伍”模式,推动助残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

  1、固化助残服务阵地,拓宽常态化服务领域。

  按照“一站一队伍、一站一特色、一站一平台”的工作模式,在全市166间康园工疗站开展“志愿在康园”计划,并实现常态化运行。

  2、稳固助残志愿服务队伍,培养专业助残服务团队。

  通过召开项目推介会、举办社区宣传推广活动和“志愿时”平台发布等方式,在社区就近就便招募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进驻服务阵地,目前共凝聚了115支助残志愿服务队伍,其中高校类30支、社会团体或社会自组织类54支、志愿驿站类10支、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类21支,队伍来源多样化。

  依托医疗、心理、特教、社工以及与残疾人生活、学习、就业需求相关的学科,结合残疾人分类特点,招募和培育专业助残志愿服务队伍,围绕“康园志愿课程”等要求开展志愿服务,并拓展联系其它助残志愿服务队伍入驻,与志愿驿站等团属组织联动。

  (三)依托专业队伍及教材,推动助残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

  1、通过“送教上门”方式,提高队伍专业化程度。

  联合广州志愿者学院,“送教上门”开展系列培训,加强志愿者师资业务水平。一是开展助残扶残技巧、康园志愿课程策划设计培训等通识培训;二是进一步推动“通识培训—骨干培训—导师培训”志愿者成长模式;三是实施灵活多样的“送教上门”培训,做好志愿者的成长服务工作。

  2、结合学员需求,推动课程精细化和教材配套化发展。

  (1)量身定制教学课程

  广州助残志愿服务联盟改善并印刷了六大课程漫画教材,量身订做康园志愿课程,让康园学员分类定制式受教。规范划分为6大类基础课程,包括康体运动课、生活技能课、安全守护课、音乐艺术课、文化知识课、实践感知课;5大类特色课程,包括心理辅导、文艺特长、技能特长、社交礼仪、义诊康体等课程。针对课程内容形式、亮点、帮扶对象、课程成效等方面进行展示,并向全市助残志愿服务队伍推广。

  (2)课程教具相配套

  广州助残志愿服务联盟为了提高助残课程的互动性,根据“六大课程”制作了康园六大盒子。通过盒子指引,教授志愿者如何开展课程教学。此外,还开发了掌上康园APP,集专业教材、助残动态于一身,志愿者拿起手机即可进行上课教学,方便实用。

  (3)建立网络课程系统

  志愿者通过“康园网络课程系统”,实现课程预热、发布和总结等功能;此外,依托志愿时系统,做到“引领志愿者、凝聚志愿者、服务志愿者”,实现志愿者招募、培训、调配、激励等一站式信息管理。

  3、健全助残志愿服务督导机制,提高助残专业化水准。

  为更好落实“社工指导志愿者,志愿者协同社工”的服务理念,提升助残志愿队伍的专业服务水平,广州助残志愿服联盟召集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骨干等成立广州助残志愿服联盟督导团。督导团根据志愿时项目发布情况,定期开展助残志愿者培训、完善项目库、优化服务标准化流程并及时反馈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和可持续性改善建议。

  (四)依托网络化途径,以“助残就业”为导向,推动助

  残志愿服务社会化发展。

  1、推广就业品牌项目,促进助残服务社会化就业。

  广州助残志愿服联盟以提高残疾人就业为目标,先后创建了多个品牌项目,从生理和心理方面对残障人士进行教育,最终达到提高其就业技能,加快融入社会步伐的目的。通过成立“康园宝宝街舞团”,召集全市歌舞特长的残障人士组建团队,定期开展文艺汇演,锻炼其肢体协调能力,促进身体康复;定期开展五大类特色课程,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通过生理+心理双向锻炼学习,引导学员参加“康园烘培工作坊”、“康园手工制作坊”、“宝宝实习生”等项目,提高学员就业技能,减轻家庭负担。

  2、依托网络化系统,实现助残服务社会化对接。

  依托“志愿时”系统建立志愿者信息化档案,规范志愿者招募、培训、考勤、激励、监督,推动工作规范化管理、社会化运作。同时,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出吉祥物“园宝”和文化产品,打造多渠道立体化的全媒体平台。

  除了网上新媒体宣传外,广州助残志愿服务联盟定期举行“康园学堂”经验分享会等,搭造志愿助残服务信息共享平台。

  获奖情况:

  1、2014年7月,团中央,入选全国首批100个“阳光助残行动”示范项目;

  2、2014年12月,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康园烘焙工作坊”荣获第二届广州市青少年服务项目创意大赛铜奖;

  3、2014年12月,团中央,“康园聪明学堂”荣获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