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人遇火灾咋办手环震动发“警报”
聋哑人士在睡眠状态下,没法听到火灾警报,身处火场时也不能通过呼喊求救。他们亟需一种可以传递“声音”的机器。广州市聋人学校学生彭奕佳,从自身和同伴切身需求出发,与两位健听学生发明了“生命助手智能手环”,让听障人士通过手环的震动和闪灯,第一时间感知突发情况;同时通过执行器,手环可发出“呼喊”声引起外界注意。
10月10日~11日,第十三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优秀作品展在广东科学中心举办。来自全省及港澳地区的200多所中小学校共数百件发明作品参与评选。经激烈角逐,“自动感应吸管盒”、“拉环式自发电充电器”、“生命助手智能手环”等20件作品荣获一等奖。
展览现场,参赛学生纷纷介绍起自己的有趣发明。其中一个展位却显得与众不同:每当有评委提出问题时,都要先由一位老师向发明人进行“手语翻译”,发明人用手语告诉老师答案,老师再说给提问者听。
原来,这位发明人是广州聋人学校的一名学生,叫彭奕佳。他与广州南沙第一中学的另外两名健听学生陈浩华和潘英伦,一起发明了“生命助手智能手环”。这款手环有一套特殊的提醒装置,可以将声音转化为“震动”和闪灯,将突发信息传递给听障人士;同时也可以发出高分贝声响,代替聋哑人向外界求救。
聋人学校老师曾采梅告诉记者,手环的发明源于彭奕佳平常感受到的、听障人士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便及潜在危机。“他们会因为听不到火灾警报,无法及时逃离现场;当身处危险境地时,也无法通过声音呼喊。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及时感知高分贝声响,也遇到诸多不便。比如一位听障母亲,晚上听不到婴儿的哭声,只能一直亮着灯,过一会就去看看宝宝是否在哭闹。因此,他们就很希望发明一个可以传递‘声音’的工具。”
手环还可以接收手机信息 作日常提醒
彭奕佳通过老师告诉记者,“生命手环”从今年7月开始设计,3位队友分工合作,先后完成焊接拼装、写程序、方案改良等环节,如今已经成功发明了两代产品。
第一代产品的功能是应对突发事件,所以“手环”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声音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将这两种传感器接入手环的电路板中,再加入控制器和执行器,当声音超过一定分贝、或者感应到烟雾时,手环就会通过震动及闪灯向佩戴者发出“警告”。在这款手环里,还加入了一个可以发声的执行器,在接收到声音、烟雾的同时,手环也会向外发出特殊声响,告知外界这里有聋哑人士,相当于代替他们“呼救”。
在完成第一代“生命手环”后,团队又开发了针对日常生活的“二代产品”。这款发明可以接收手机信息,由主手环和从手环构成。主手环通过蓝牙接收手机信号,再群发给从手环。
记者从彭奕佳的手机上看到,蓝色的主手环可以接收各种不同的指令,包括起床、上课、紧急疏散等等。“平常人起床,靠的是闹钟,而聋人听不到闹钟响,有了手环就等于有了闹钟。在聋人学校,上课时间到了,课室会亮灯,但在操场活动的孩子看不到亮灯,所以设计团队想到,可以通过手环震动告诉大家要上课了。”曾采梅老师一边解释一边与彭奕佳演示给记者看:“在手机页面上点击某个功能,主手环就会出现不同的提醒模式。然后信号再群发给从手环的佩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