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迎接残疾生入校,高校准备好了吗

作者:韩琨 | 来源:中国科学报 | 发布时间:2015-08-28

  参加高考,只是残疾学生迈向高等教育的第一步,而对于那些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残疾大学生来说,他们则开始担心下一个问题——自己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是否方便,能否得到学校恰当的关怀和帮助?

  眼下,正是2015级新生陆续前往大学报到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新生活即将展开,一切都带着未知的欣喜。然而,他们中的极少部分人的心情却是期待中又夹杂着不安,这是其他人难以体会的。这就是如今在国内普通高校人数所占比例极低的一个学生群体——残疾大学生。

  所有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被写进我国宪法的内容。根据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的数据,在我国,从1985年第一所高等院校滨州医学院招收残疾大学生开始,到2014年,已有9.2万名残疾学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今年,我国盲人更是首次大范围参加高考,并有多人取得较好的高考成绩,被各地高校录取。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关怀残疾大学生方面,我国高校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最基本的教育公平问题”

  “高分考生XXX以66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XXX考生以高分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XXX考生被电子科技大学录取”……临近开学,这些残疾学生被高校录取的新闻近一个月来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

  毫无疑问,虽然相对于健全的普通学生来说人数比例极少,但是残疾人是可以考上大学甚至是国内一流大学的。然而,高分考生受到关注、被录取,普通的残疾学生却在日常生活中仅仅因为身体原因而被高校拒之门外。

  《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过一位北京某高校的残疾研究生,当他说起当年被大学录取的情况时,过程却并不顺利。他说:“我打算报考一所离家不远的大学,这样可以方便与家里联系,但这所大学却仅仅因为我身有残疾,将我拒之门外。”而就他与其他残疾大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这种高校对残疾大学生说“不”的情况,并不少见。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年4月,教育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从2015年高考开始执行。中国残联称,《暂行规定》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要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的重要举措”。

  《暂行规定》从使用盲文或大字号试卷;免除外语听力考试;携带盲杖、光学放大镜等,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使用轮椅、拐杖、特殊桌椅等;延长考试时间;优先进入考点、考场等方面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学生参加考试提供了可选择的合理便利服务。

  然而,教育专家们对《暂行规定》出台的态度仅仅是报以有限的乐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出台这样的规定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就对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实现来说,把出台的政策、规定落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教育公平问题。”熊丙奇言简意赅地表示:“残疾人同样有受教育的权利。无论具体的行政部门或者学校有什么借口,都不应当违法、违宪。”

  “学校并无专项帮助”

  参加高考,只是残疾学生迈向高等教育的第一步,而对于那些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残疾大学生来说,他们则开始担心下一个问题——自己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是否方便,能否得到学校恰当的关怀和帮助?

  记者联系了新闻里提到的录取高分残疾考生的某“985工程”高校,询问是否知道本校录取的残疾考生,该高校负责人表示并不知情。而被问到学校是否有专门的政策、规定来帮助在校的残疾学生时,这位负责人的回复是:“因为残疾学生极少,所以并无专门的规定。”

  在采访中,几位高校学生工作负责人都向记者表示,因为残疾大学生并不常见,所以学校并没有为此专门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健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就他在学校工作这么多年来,也仅仅耳闻过两位残疾学生,“确实较为少见,往往几年才遇见一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往往以生活关照和心理关注为侧重点,为残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帮助和指导。

  “具体说来,对残疾同学的帮助主要通过辅导员、寝室同学来做。”杨健民说,学院会在得知学生身体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安排。“例如,对于腿脚不好的学生,学院得知后会在分配宿舍时为其保留下铺。但是,至于是否可以为其提供低楼层的寝室居住,就要视学院当年分到的宿舍区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学院的所有宿舍都没在一层,而学生情况又必须调换,就不是一个学院内部能够解决的事情了。”

  对于一位残疾学生来说,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寝室的室友可以帮忙,遇到困惑时也可以找辅导员倾诉。杨健民说,为残疾学生提供帮助并不需要一拥而上,“以我们学校为例,每个宿舍的人数是6或8人,室友提供帮助已经足够,对同学来说也更熟悉、方便。”

  谈及经济方面的补贴,某高校负责人则表示,“残疾学生不等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确实需要经济方面帮助的残疾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助学金、绿色通道等获得帮助,学校也并没有专门针对残疾学生的帮助。”

  入学、在校、就业,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经过的三个阶段,残疾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然而,由于身体的特殊原因,他们的就业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帮助残疾学生就业,也成为学校在毕业季的一项重要工作。

  杨健民说,每逢有残疾学生将要毕业时,学校的例行做法是会主动联系一些关系较好的用人单位,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具体的岗位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就业。而他所知道的两位残疾学生,一位手臂残疾的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工作,而另一位下肢残疾的学生在校期间就通过开办辅导班、补习班等方式自主创业,毕业时,他选择了继续在这条创业之路上走下去。“我们鼓励学生自强,也会尽力帮助学生。”杨健民说。

  “无障碍”:从经费到理念

  “国内外差别太大了。在美国,我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残疾同学,但在上海,这非常少见。重要的是,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的配备和使用情况也非常悬殊。”

  李斯是上海某高校学生,去年在美国西佐治亚大学交流学习。说起两所大学里残疾学生的不同情况,她感触颇深。“在美国,我经常见到坐轮椅的同学,有身体残疾的,也有是因为肥胖症才坐轮椅的,我所在班级就有。重要的是,这里的便利设施都很到位,不像国内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形同虚设。”

  在李斯看来,国内高校的残疾人便利设施仅仅停留在设置盲道、阶梯处可供轮椅通过的无障碍通道而已。而在西佐治亚大学时,一次等校车的经历让她大开眼界。“校车后方是空的,不设座位,就是为坐轮椅的同学预留的。我一直很好奇,坐轮椅的同学怎么才能上车。”

  亲眼目睹一次校车司机帮助残疾同学上车后,校车的“高科技”程度还是令李斯大吃一惊。校车后门可以自动打开,然后下滑变成供轮椅向上滑行的通道,这时司机过来稍微帮扶一下,坐轮椅的同学就能前行到车厢里了,非常方便。“当时我脑海中的念头就是,校车好像变形金刚一样,特别牛。”她笑着回忆道。

  令李斯印象深刻的除了校车的方便程度,还有当时所有排队候车的其他同学的态度。“整个过程中大家都非常平静,耐心地等这位同学上车,一点怨言都没有。在那里,我的感觉是,所有人都认为,残疾学生和健全人相比没什么不一样。”

  2012年,在于上海举办的国际康复无障碍生活博览会上,就有专家建议,应对公交车、校车等车辆制定强制性标准。新建建筑物应将是否设计无障碍设施,作为一票否决的内容之一。然而,时至今日,国内高校拥有无障碍设施的校车也并不多,与此同时,无障碍设施的利用率也不高。

  对此,熊丙奇的评论一针见血,“这涉及到资金投入问题,有的政府部门官员认为,中国的教育经费有限,要用的地方太多了,不可能为此投入那么多。”

  “我国的惯行做法是特殊学生进特殊学院接受特殊教育,缺乏同班教育的传统。”熊丙奇说,而普通高校招收残疾人入校,意味着大学里教学、生活的所有环节都要考虑残疾人需求,图书馆、实验室、食堂、教学楼……都要覆盖,还包括为残疾人配备专门的师资,教学方式也要适应残疾学生。而这些措施说起来容易,落到实处却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当然,这更是涉及公平的价值理念问题。” 他补充道。要从根本上改变对残疾人的歧视、保障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权,就要改变人们习惯的强势思维。

  “看一个国家有多强,不是看强者有多厉害,而是要看这个社会能不能保护弱势群体。”熊丙奇说,“国内大学经常说自己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然而,在残疾学生这一问题上,与真正的一流大学相比,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