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男子推轮椅徒步400公里倡导无障碍设施人性化
今晚,35岁的张健将坐上从广州前往内蒙古的火车,开始一段连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的旅程——7月12日起,他将从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出发,推着轮椅徒步到北京。全程约400公里,历时20天,“实实在在用行动表达期望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可以更人性化,更加合理便利”。
整整20天,行程全部都已排满,“我不能有任何延误”。这位“80后”的山东汉子坐在轮椅上,摇晃着手中写着的“倡导公共场所无障碍出行便利”的小旗子,目光坚毅。
轮椅给了我一双“翅膀”
咖啡厅前的三个台阶,对于普通人而言可轻松迈越,而对于坐着轮椅的他来说却是一个难题。没有无障碍通道,他只能双手“拄”着两条腿挪上台阶,炎炎烈日下,他满身都是汗。和大多数轮椅人士一样,这是他常年都会面对的尴尬。“看电影、吃饭,没有无障碍通道的地方我几乎都去不了。”张健一边擦汗,一边无奈地说。
3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让张健从此变得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从小到大,经历了5次大手术的他,一直靠着拐杖行走。2003年,他来广州上大学,从此便留在了这个花开遍地的华南城市。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轮椅篮球,“坐上轮椅的那一刻,就像是给了我一双翅膀,早已忘记的奔跑滋味,那一刻仿佛又回来了。”他向羊城晚报记者坦言,从未想过自己还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靠着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张健买下了人生的第一张轮椅,“二手的,一手的买不起”。2004年,他代表广东参加了全国轮椅篮球锦标赛,和队友们一起获得了铜牌。这是张健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段经历,拄着拐杖的男孩终于和轮椅结了缘。
坐着轮椅“跑”马拉松
2006年大学毕业,张健找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外资银行做客服,然而不到一年不得不辞职,“公司没有专设无障碍通道,轮椅进出很不方便,每一次都靠同事帮忙,久而久之我很过意不去”。
后来张健都选择了在酒店工作。“包吃包住,设施比较完善。”这是他的理由。而这也让他萌发了为残障人士出行便利做点什么的想法。
马拉松,是张健在坐轮椅之后又一个心灵伴侣。2013年11月,广州马拉松开跑,张健心里直痒痒,希望能够坐着轮椅参赛的他并没能成功报名,“因为没有合适的轮椅”。
2014年9月,张健将儿子的自行车轮子卸下来,装在了自己的轮椅上,DIY了一个适合参加比赛的轮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报名参加了珠海半程马拉松比赛,没想到竟然“跑”完全程!这也让张健信心倍增,作为唯一一名坐着轮椅完成比赛的选手,张健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实现了一个“速度梦”,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朋友。“他们得知我关注无障碍出行,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建议。”于是,张健开始全国跑,“12块奖牌,这都是这一年的收获”。张健摊开了所有的奖牌,这些是这一年他给自己的“成绩单”。
想做广州无障碍地图
或许正是这一年的坚持,让张健更加自信,也坚定了他要为残障人士出行发声的念头。为此,他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呼吁残障人士无障碍出行。这一次,他更是辞职,准备前往内蒙古以轮椅“徒步”至北京,呼吁为残障人士无障碍出行提供便利。
“我这一次是背水一战了!”张健坦言,原来,这次辞职后,他向妻子立下了“军令状”,用一年的时间专职做公益,“此次轮椅‘徒步’,要克服的不仅是旅途劳累,还有气候等困难,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传递正能量,让更多人能够关注无障碍出行。”
残障人士出行有多难,只有自己知道。张健告诉记者,不少残障人士因为出行不便,需要亲友陪伴,便越来越觉得自己是“累赘”,因此宁愿窝在家中也不愿外出,最终影响心理健康。“我认识不少残障朋友,他们家里做了很好的无障碍设施,可他们总会说:出了这个门,我就束手无策。原因就是,公共设施里的适合残障人士无障碍出行的太少。”
在广州12年,张健眼看着“第二故乡”的日新月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进步也很大,尤其是亚运会之后,地铁加装了液压梯,极大方便了残障人士出行。尽管如此,他也多次遭遇尴尬。2014年愚人节,张健在进地铁站时使用液压梯呼叫,等了数十分钟才有人来帮助,原来无障碍液压梯使用率太低,工作人员以为是有人恶作剧。不仅是地铁,不少人行天桥也是残障人士出行的“拦路虎”,“这些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张健说,他希望能够在现有公共设施的基础上做一些人性化的改善,“比如在上台阶的地方铺设一个适合轮椅出入的通道等等。”张健坦言,无障碍通道不仅可以让残障人士获益,也可以让许多正常人士获得方便,“比如不少推着婴儿车的妈妈,坐着轮椅出行的老人。”
张健告诉记者,他还想做一个广州无障碍出行地图,帮助更多残障人士走出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