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让特殊青少年活出七彩人生

作者:杨洋 | 来源:广州日报 | 发布时间:2015-05-22

  “渔人计划”是广州市少年宫与广州慧灵共同推出的服务特殊青少年的项目,是“益苗计划”的一个部分。“渔人”这个名称来自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谚语,对于特殊青少年来说,他们缺乏的不仅是物质和关怀,更是“我拥有养活自己的能力”的社会肯定。

  文/广州日报记者杨洋

  小时候的意外让鹏仔成为轻度智障人士,别人的冷嘲热讽和不理解令他与家人慢慢对外界筑起了厚厚的心墙,父母更是尽量少地让他跟外界接触,避免伤害到他脆弱的心灵。鹏仔渐渐长大,他热心善良但并不快乐,他生活在孤寂里。

  2012年,慧灵与爱心企业联手推出改变这群智障人士命运的行动——“渔人计划”。鹏仔参与了慧灵支持性就业计划,通过全部的培训与评核后,与“大家乐”快餐连锁店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成为一名服务员。一年多里,他干活卖力,与同事相处融洽,有能力养活自己,走出了阴霾的人生,为自己活出一片彩虹。

  同年,广州市少年宫开设特殊孩子融入课程,第二年,又成立了艺术家工作室。原本以支持性就业服务为主的“渔人计划”升级成为一个更综合更全面的项目,帮助特殊青少年“活出彩虹”。

  特殊青少年

  仅2%实质就业

  特殊需要青少年当中的许多人拥有适合职场的个性、工作能力和各种各样的才能,因为误解,他们的能力未被发掘和培养。

  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1990年2月发源于广州,在服务特殊青少年方面有着全面丰富的经验。据慧灵介绍,全国残障人士抽样调查显示,残障人士就业率不足四成,心智障碍者就业率会更低。据最近一次统计,广州市现有持证心智障碍人士约20000名。其中就业适龄者超过10000名。而且他们的就业需求很明确:如果有机会,62%的家长表示肯定会让家中的心智障碍人士出去工作。

  从就业的能力储备来看,近八成心智障碍人士接受过学校教育,三成接受过上岗培训,他们已具备简单的工作能力。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只有5%的高中学历,就业障碍很大。目前,32%的心智障碍人士有挂靠单位,但并未真正就业,只有2%在雇佣单位就业。

  三个月培训

  助他们走上岗位

  特殊青少年难以就业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并且大多数企业对特殊障碍人士的能力认识落后,常以没有适合的岗位拒绝特殊障碍人士就业。

  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渔人计划制定了一个全流程的支持就业计划,首先与企业协商提供或开发就业岗位,接着慧灵制定就业岗位培训计划,由工场职业辅导员培训学员,完成培训后再转介企业评估。通过企业的评估考核后,与企业签订雇佣合同,同时职业辅导社工会持续跟进学员工作情况。学员通过三个月的培训就能够上岗。

  同时,少年宫开设的特殊孩子融入课程服务于年龄更小的特殊青少年,以学期制为基础,每学期提供20个公益免费学位给学龄期特殊需要青少年。具有艺术天赋的特殊孩子还可以进入特殊艺术家工作室。

  目前广州市少年宫共有3位社工及多名特殊教育教师加入、广州慧灵也有20多位的工作人员投身本项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