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花都残联大胆尝试 特殊文化补习班专为残疾人服务

作者:张林 | 来源:金羊网 | 发布时间:2013-08-14 浏览次数:

  通过文化学习,残疾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

  羊城晚报讯 记者姚颢、通讯员王建锾摄影报道:一个有视力障碍的人把眼睛贴近纸张,认真地书写;一个握笔困难的人埋头描画着自己心中的图画;一个有行动障碍的人转动着身躯,快乐地舞蹈;精神病康复者们用自己亲手栽种的蔬果叶和五谷杂粮制作手工贴画,描绘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智障朋友们通过一个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游戏,学习礼仪、交通规则等生活常识。

  在花都区残联最近开展的“康园学员文化补习班”教学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上的场景,这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补习班,学员都是残疾人……

  明显变化

  残疾人由于身体的残疾造成社会功能的障碍,学习能力的不足、经济能力较低、社会提供的文化资源缺乏,致使残疾人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化上的劣势更加大了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困难。

  日前,记者在赤坭康园工疗站看到,这里的学员们刚刚结束了文化补习。这里的学员文化层次各有不同,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有些患有精神病的康复者,虽然发病前他们的文化有高中水平,但发病后思维方式就像小孩子一样,一些简单的思想道德观念变得十分淡薄。

  “在经过了文化补习之后,其中不少学员出入时都和其他人打招呼,礼貌用语等方面都有了很明显的变化。”工疗站负责人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也是改变世界的另一种力量。一位姓黎的学员,由于身体缺陷,刚在工疗站学习的时候,常常给人一种懒散的感觉,经过这里工作人员的不断教导,已经康复了不少,现在已经和丈夫一起摆地摊,生活也有了保障。

  特殊课程

  中心城区的文化教育设施、条件较好,也相对集中,但专门为残疾人提供特殊服务的教育资源仍然相当缺乏,残疾学生基本以随班就读的角色融入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城区以外的农村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设施更加落后、有的社区甚至是空白,大多数残疾人文化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文化氛围较淡,手头上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又极其有限。

  为此,花都区残联选择了新华街和赤坭镇的康园工疗站作为试点,选定了一家既具有文化补习资质,又具备残疾人培训经验的民办教育机构———花都区小状元培训中心,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将该机构引进到新华街和赤坭镇康园工疗站开展残疾人文化补习以来,他们根据残疾人的特殊性,设计了种种特殊的课程,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常识、自然常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故事会等内容。内容上,除了以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之外,更着力于对残疾人学员的艺术熏陶。在教学形式上,为了形成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他们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每堂课至少由2名专业老师主持,加上1至2名工作人员,通过游戏互动、情景模拟、图片实物、音乐动画等形式,使整个课堂充满温馨和欢乐,使残疾人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欢愉气氛中学习文化知识。残疾朋友们在文化补习班学会了唱国歌、知道了世界有七大洲四大洋、掌握了交通安全知识、了解到民间的传统节日、学会了生活礼仪、学会了手工画画等等。补习班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在受到欢迎和好评的同时,学员们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一位学员家长反映,自从开展了文化补习后,自己的小孩变得开朗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在知识层面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位家长很开心地说:“以前自己的小孩对交通安全、待人接物等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经过文化补习之后,不但懂得了交通安全,还常常劝说家长,要看交通灯的颜色再过马路。”

  未来之路

  有系统地推进残疾人的文化补习,利用目前有限的社会资源,抓好残疾人的文化补习工作,是打好文化助残基础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城乡社区开展残疾人文化补习,区残联就此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推广残疾人文化补习的路子,就是将残疾人文化补习推向文化补习市场,鼓励和资助残疾人自觉到社会文化补习机构进行文化补习。

  “残疾人文化补习要有一个适合残疾人的运作平台,最好有一个残疾人相对集中、较为稳定的阵地,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加上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否则一切只会流于形式,对残疾人帮助不大。”花都区残联理事长陈茂楠如是说,经过近半年的实践,文化补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提高了学员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补习班将文化补习的内容融于温馨的关怀当中,在潜移默化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