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残联打造三大品牌助推残疾人幸福民生建设
海珠区残联积极构建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以实现残疾人“在家有尊严、出行有便利、社会有尊重、幸福有上升”为工作目标,紧扣四项服务,打造特色品牌。近年来,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区”、“省残疾人信访维权工作先进集体”,并被民政部、卫生部、中残联授予“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荣誉称号。
一、紧扣基础需求,打造残疾人服务品牌
一是筑牢服务阵地。构筑以区残联为主导、街道残联为骨干、社区残协为基础的残疾人组织网络,构建“职责明确、一专多能”的基层残疾人工作队伍。目前,我区18个街道全部建立残联,配备残联专(兼)职理事长和专职委员各1名,并有效解决街道残联理事长跨民政线“一人两用”现象,实现257个社区建立残疾人协会,配备近300名残疾人专(兼)职委员。基层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阵地优势,定期开展各项扶持助残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助残实效。
二是创新服务形式。创建市残疾人家居无障碍改造模范样板区,累计投入近50万元完成全区107户残疾人家居土建改造工程,实现了工程质量和残疾人满意度“双100%”,超额完成“100户贫困残疾人实施家居无障碍改造”的民生实事工作任务,全面提升残疾人居家生活环境;开展“一街一特色、助残树亮点”活动,鼓励各街道结合本街实际创新开展助残工作。如海幢街以康园工疗站为支点,积极打造“一站一坊一场一室”助残工作模式,突出社区就业和康复相结合的特色;素社街引入社会资源,建立面积达100平方米残疾人庇护工场,安置残疾人开展加工贺卡、粘信封等简单工作,实现了社区康复与就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二、紧扣市场需求,打造残疾人就业品牌
一是搭建就业技能培训平台。由注重“供血”转变为积极“造血”,组建助残志愿者服务队,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助残事业,成立全市首个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根据残疾人就业需求开设家政、手工制作、乐器演奏等各类培训班,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全方位职业技能培训,并给予参加培训的残疾学员每人每天20元培训补贴。培训基地开办至今,已累计为近5000名残疾人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成立全国唯一一所免学费为肢体残疾青年提供特色高等教育语言学校,为合肢体残疾人开设英语、电脑等专科课程,三年学费全免,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每月提供助学金,对成绩突出的学生颁发奖学金,目前已累计培养毕业生近300名,就业率达96%。
二是搭建就业服务沟通平台。充分发挥门户网站、官方微博、手机短信发布平台等宣传阵地作用,及时发布残疾人就业岗位信息,搭建用人企业与残疾人在线沟通平台,累计发布相关就业信息近2000条,为残疾人新增就业岗位近500个;坚持定期开展“春风行动”系列专场招聘会,搭建招聘单位和残疾人的面对面交流平台,通过现场技能展示、成果展示等,提高残疾人就业信心,通过专场招聘会与用工单位达成用工意向的残疾人近200人,通过企业安置就业的残疾人近100人,有就业能力残疾人就业率达93.5%。
三、紧扣康复需求,打造残疾人康复品牌
一是推进残疾人康复进社区。不断完善以残疾人家庭为基础、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服务为依托的康复服务网络,成立区级康复指导中心,在全区打造18个康园工疗站、18个社区康复室,为近20000名残疾人提供就近便利的社区康复服务。
二是提升康园工疗站服务水平。建立《海珠区“星级甲等”康园工疗站评比方案》、《康园工疗站季度考核方案》等规章制度,加强对康园工疗站的管理,支持鼓励各站之间良性竞争,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促进残疾人服务创新发展。全区18个康园公疗站已累计为近800名精神、智力残疾人提供“五疗”(即工疗、学疗、体疗、医疗、娱疗)康复训练服务,实现“托养一人、解放一家、温暖一片”的工作目标。
三是探索康复服务新模式。积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行业管理、购买社会服务的助残康复新模式,成立“平安社区康复中心”、“太阳花儿童潜能开发中心”、“海桐康复中心”等残疾人社会服务机构,试行政府资助机构的办法,从业务指导等方面提高服务机构素质,实现了以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为龙头,社会服务机构为辅的残疾人康复进家庭新局面,近百户残疾人家庭按时按项目接受专业人员上门康复服务。我区“志愿在康园”工作作为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的成功模式被中国残联推荐在全国给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