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以残疾人为本,加快“两个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作者:黄埔区残联 | 来源:黄埔区残联 | 发布时间:2013-03-29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是改善残疾人基本生存发展条件,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根本举措。200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提出了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改善民生,提升服务效能一直是黄埔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省委9号文,进一步提升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2010年3月,我区根据中央和省、市对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要求,结合实际,在全市率先出台了《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 黄埔区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埔发〔2010〕3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要求,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残疾人工作,为黄埔区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黄埔区“两个体系”建设现状和成效
  加强“两个体系”建设,是中央和省、市、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区《实施办法》的核心内容。我区以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为切入点,以提高为残疾人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健全和完善“两个体系”,切实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一)优先安排,抓紧实施,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待遇
认真落实扶残助残各项政策,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康复救助、教育救助等,尽量简化办事程序,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根据《实施办法》精神,从2009年7月1日起,我区在全市率先将低保户中一、二级残疾人困难户专项补助金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2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200元(创全市先河),为残疾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2010年共为符合条件的1673人次申请了残疾人困难户专项补助,发放补助金86.46万元。
(二)统筹发展,不断完善,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1.深入开展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大力开展社区康复、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至今年11月底,已为全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共3194份,组织康复专家和各社区康复协调员定期为他们提供康复服务和健康指导,提高康复质量和水平。同时充分利用辖区医院资源,将在街道康复站不能满足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转介到辖区医院,由区财政给予一定的康复治疗费补助,让这部分残疾人能够继续得到系统的康复训练,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目标。
 2.全面监护,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
目前,全区1263名在册精神病人已全部进行了监护,定期访视制度落实,其中215名没有医疗保障的精神病人全部实行免费发放基本治疗药物,几年来都没有出现一例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各街道工疗站积极开展精神病人心理疏导、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娱乐活动等康复训练活动。通过开展适合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有部分精神病人已能做些家务劳动和参加社会活动。
 3.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
黄埔区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以残疾人集中就业和个体从业为目的,以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手段。同时,区残联与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联合举办各类培训班,全面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如办公软件应用培训班、点心制作培训班等。并积极组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今年8月,区残联获得了第四届广州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先进组织奖”。至11月30日止,共有688个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达800万元。今年为12个企业推荐残疾人就业140人次,成功推荐130名残疾人上岗就业,就业率达93%。
(三)统筹发展,逐步完善,推动服务机构建设
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逐年加大对区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去年7月,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投入近500万元,将庙头育才路7号物业(黄埔康苑)进行装修改造,开办了黄埔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两个中心”)和东部三条街工疗站;使我区残疾人能就近得到免费的康复训练与康复服务,切实推进了我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作初见成效
 区财政大力支持,完善中心硬件设施。一是区财政今年下拨了30万元专项经费,添置了康复设备。二是今年9月,区政府将庙头育才路7号小院4楼276平方米的物业移交给区残联,作为康复服务业务用房。
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今年, 在所有在册残疾人可以享受免费康复服务的基础上,将我区没有办理残疾证、但确实有康复需求的患者纳入免费康复服务范围。每日康复训练数从去年的13人/日,增加到17人/日,全年完成康复训练4000多人次,共完成训练课时约1.6万节。
不断拓宽服务方式。从原来的一对一康复训练方式,发展到现在以一对一康复训练方式为基础,集体康复训练方式为巩固,加强亲子同训为突破的整体训练模式。在原有的感觉统合、语言训练、认知感知、生活自理、粗大精细运动等基础上增加了音乐课、美术课、手工课、游戏课等训练课程,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有效地提高患儿康复疗效。如10岁的患儿黄某,是智力残疾人,2009年7月进康复中心初次评估的分数为80分,经过12个月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患儿在末期评估分数为114分,比初次评估的分数提高了34分,患儿各个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康复成效明显。                    
 2.区康园工疗站让残疾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工疗站是专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康复、娱乐、服务的公益性福利单位。工疗站主要通过工疗康复训练工作,减少精神残疾人复发率和降低肇事肇祸率,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社会与家庭负担,让更多的残疾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工疗康复后能回归社会就业与生活。
在区委、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区每个街道都建立了工疗站,使我区残疾人能就地就近得到康复训练和服务。目前在站的270名残疾人除了手工加工以多劳多得的报酬分配给个人外,每人每天还可得到10元的补贴,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工疗人员文化生活。如:举办“爱运动、齐参与”乒乓球比赛,到公园烧烤过集体生日会,助残日期间各街道工疗站组织工疗人员省内一日游,举办“心飞翔”心灵成长残疾人培训班,组织《紧急救护知识》培训,进行消防实践演习,开展卫生保健系列讲座等丰富工疗人员的文化生活,让工疗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
 3.完善“两个中心”管理,不断提升康复服务水平
 规范岗位工作职责、值班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及康复工作“责任制”等,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为了提高康复服务水平,“两个中心”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如“心飞翔”心灵成长残疾人工作者培训班,残疾人工作者爱岗敬业培训班等。同时采取主动“走出去”、广泛“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康复治疗师的培训,全年共组织治疗师参加省、市、区的培训活动32人次,组织6名治疗师分别到省康复机构脑瘫部、智障部各脱产学习一个星期,提高了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
 4.积极推进我区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建设
 我区“老养残”(全区60岁以上老人抚养无成立自己家庭的残疾人子女)现状十分严峻,为了从根本上改善这部分残疾人及其年迈父母的生存状况,有关部门多次到周边地区公立、民办等托养服务机构进行调研,并于今年7月再次对“老养残”情况进行调查。据实名制统计,至今年7月底止,全区2291名(按已办第二代残疾证计,下同)残疾人中,属于“老养残”的有296人,占在册残疾人总数的12.92%。除此之外,全区还有39名残疾人(一、二级的31人)父母已去世,又没有婚育或离异无子女,这部分孤残人员低保、低收入者10人,靠亲友照顾,一旦亲友不管,他们立即无法自理,最终极有可能由政府承担。现区残联已将该情况形成书面报告送区政府审批,希望早日建立我区残疾人托养机构,解决残疾人燃眉之急。
 5.积极推进我区特殊学校建设
 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特殊教育工作,目前区教育局和区残联正在积极推进特殊学校选址和筹建工作,争取早日开办。
  二、黄埔区“两个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保障内容主要偏重于对基本生活的保障,在残疾人就业、教育、康复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仍然十分有限,与残疾人的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现有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残疾人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比较匮乏。如何帮助这部分最困难群体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仍是亟需我们积极思考、妥善解决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黄埔区“两个体系”建设的设想
  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残疾人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会将以高度的责任感、科学的方法和扎实的工作,落实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努力开创残疾人事业新局面。
(一)探索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方法
不断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1. 建立健全无就业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我区已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困难户发放专项补助(最高每月200元)、办理慢性医疗救助卡和为一、二级残疾人办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需求。尤其是无就业能力的残疾人,主要依靠家庭抚养和低保补助维生,在高额医疗和生活各项开支的挤压下,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
建立和完善无就业能力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无法安排就业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问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设立专项基金,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2.将残疾人的户口独立出来(迁出来单独立一个户),使他们能享受到低保、低收入的优惠政策,减轻家庭负担。
 3.让残疾人在享受“普惠”政策的基础上,享受“特惠”政策。一是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在制定社会福利、救助政策时,向残疾人及其家庭倾斜,体现残疾人不同于普通贫困人群的特殊指向,落实优先优惠的原则。二是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残疾人的“特惠”政策,让残疾人及其家庭享受更多的政府阳光。
(二)探索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
从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能力着手,不断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1.完善和充实区残联组织建设,加强社区服务,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有有力的组织保证和重要的人力资源。残疾人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意味着改变,因此,康复始终是残疾人的第一需要。同时,残疾人生活在社区,由于自身身体条件以及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经常性来返于残疾人康复中心和各类康复医院等场所,而社区康复就是为这些生活在最基层的残疾人提供就近、就地、方便、及时的服务。因此我会提出加大康复工作开展力度,在区残联增设康复科(目前我市已有8个区成立了康复科或业务科),同时为每个社区配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建立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推行“康复进社区”的工作模式。
 2.完成省残联“五个一”工作要求,切实推进我区服务机构建设。
根据省残联、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财政厅《关于规范县级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的意见》(粤残联〔2009〕215号)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县(区)级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五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所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一所重度残疾儿童教养学校、一所残疾人托养机构、一个“康园工疗”网络和一个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2014年前完成并检查验收。
打造残疾人综合服务基地——黄埔康苑。黄埔康苑大楼内的“两个中心”自2009年7月开办以来,为部分残疾人提供免费康复训练、工疗康复等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残疾人及家属的一致好评。但“两个中心”开办一年多,发展之路困难重重,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没有正式编制,工作人员没有归属感,招聘不到有职称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专业人才队伍极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个制约中心建设、发展的难题,我会经过对中心工作人员、残疾人及家属的深入调研,并多次与省、市残联及其他区残联交流探讨,特提出完善残疾人服务机构和人员队伍,整合“两个中心”的各项资源,拟成立黄埔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我区残疾人提供集康复训练、工疗、娱疗、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于一体的多种服务,以形成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综合服务、科学管理格局,“让残联拥有自己的机构和队伍,做其他部门不愿意做,也不可能做得好的事”,以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加强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各种需求。现我会已将书面报告送区政府审批。
  成立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根据7月份调查显示,目前我区296名“老养残”、39名孤残人员中,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来源为年迈父母的收入或自己的分红,徘徊在低保、低收入生活的边缘,但真正享受到低保补助的不多。他们没有经济能力请专门的护理人员,其中约有一半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只能依靠患病父母艰辛的照料。老人们不但不能很好的安享晚年,而且普遍存在百年归老后无人照顾自己孩子的后顾之忧。为此,我会从2007年起,多次调研,大力呼吁,并于今年8月再次提交机构设置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希望尽早建立残疾人托养机构!
  建立残疾儿童特殊学校。适龄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一直是我会的工作重点。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特殊教育工作,作为我市唯一没有开办特殊学校的一个区,我会积极配合区教育局做好特殊学校的统计调研和选址论证工作,去年已初步选址在丰乐北路西面珠冶地块,拟办一所区属公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学校,招生规模为10个班,100人。但因为该地块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在今年9月份全区教育工作大会上,陈小钢书记明确要求重新选址,把我区特殊学校办好。现我会正积极配合教育局做好特殊学校的筹建工作。
  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客观要求。因此,区委、区政府要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大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不断改善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不断提高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让每一位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共享公平正义的阳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