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番禺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构建关爱残疾人的服务体系

作者:佚名 | 来源:番禺区残联 | 发布时间:2013-03-29

    2009年,沙湾镇的残疾人何先生和黄小姐都在沙湾镇康园工疗站当生产工人,在镇康园工疗站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成了一名熟练的生产工人,又找到了一份更加轻松舒适的工作,何先生和黄小姐都说:“能找到一份更加称心的工作,多亏了沙湾镇康园工疗站的培训。”
  像沙湾镇何先生和黄小姐这样,在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通过康复训练和就业推荐,重新回归社会或找到了一份更加轻松舒适新工作的残疾人去年就有13名。
  成立于2007年的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区内各镇、街康园工疗站的组建、管理、发展以及产品的产、供、销、制定落实发展计划和康复训练项目。

  
全区已建成17个康园工疗站
  2009年,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把康园工疗站服务机构的建设作为社区残疾人康复的工作来抓,为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作用。
  在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的努力下,2008年5月,全区7条街道都建成了康园工疗站,建站率为100%;2009年我区加大了各镇街康园工疗站的建设,设定了各镇街在2010年前至少建成一个康园工疗站的目标任务。至去年12月份,新建成沙湾镇、沙湾紫坭、石楼镇、榄核、大岗、小谷围、新造、石碁镇、钟村镇、东涌镇等10个康园工疗站,目前全区已有15个镇、街建成17个康园工疗站,共为456名精神病康复者、智力残疾人和其他残疾类别人士提供过渡期康复、就业等多项工疗服务。

  
建立统一的识别体系
  2009年,各镇、街康园工疗站至少接收了工疗人员30人,其中精神病康复者和智力残疾人各占40%,其他种类残疾站20%。根据“惠民66条”规定,康园工疗站面积不得少于60平方米,由于区及镇街领导对残疾人工作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区各街道康园工疗站面积均已超过了这个数字,最小的面积都达到100多平方米,最大的面积达到400多平方米。通过开办镇街康园工疗站,为残疾人士提供工疗、娱疗、体疗等康复平台,在创建的过程中,得到了LDS慈善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于2009年9月20日,捐赠了一批价值21万元的康复器材,为我区康园工疗站的学员康复提供了很好的硬件设施,学员们通过体能训练在身体协调和肢体康复方面效果明显。

  建立康复档案
  残疾人康复是一项持久而复杂的工作,坚持系统化的工作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各镇、街康园工疗站自学员进站之日起,就为其建立一份康复训练档案,定期做好康复训练记录,并定期对工疗人员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有问题及时调整,对学员进行有针对的康复训练,达到较好的康复训练效果。

  实行例会制度 和定期检查制度
  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组织镇、街康园工疗站站长每月开一次例会,并于每月28日前上交当月工作总结及下月工作计划。服务中心负责人定期对各镇、街康园工疗站督促指导工作,包括各项康复训练项目的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档案资料的收集与归档等。

  建立工作人员培训机制
  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加强组织各镇、街工作人员学习交流,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不定期组织各镇、街工疗站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业务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为提高工作人员对于残疾人突发病的应变处理能力,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邀请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前来授课,建立残疾人应急处理方案。
  让人欣喜的是,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关注度在加强,我区从最初的没有一个镇、街愿开设康园工疗站这样的场所,发展到现在的工疗站不仅已经覆盖及大部分镇、街,而且还有多个镇、街在积极申请开设或增设工疗站,其中沙湾镇结合地域特点和残疾人的分布情况增建了2间工疗站,使有康复需要的残疾人享受到更便捷和就近的服务;榄核镇政府一次性投入38万元专项经费,将200多平方米的原有业务用房改造成符合标准的工疗站,为各镇、街工疗站建设起到示范性作用。通过康复训练和就业推荐,全区共有13名工疗人员重新回归社会或找到新的工作。去年9月份,市桥街康园工疗站更被广东省残工委评为“残疾人之家”。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主任发表的《为精神病康者回归社会搭建平台——对我区精神病康复者跟进就业模式的探索与思考》论文,获得了同行好评,并在香港社区精神康复研讨会上演讲交流。相信康园工疗站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将越办越好,为更多有需要的残疾人服务,推进社区和谐进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