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残疾人英雄只因有你 特殊儿童生活缤纷
有哪些病是不用进医院,在家里和社区里就可以得到专业的康复治疗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医师罗文波告诉记者,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就可以在家里和社区里完成。1月10日上午,在香港复康会的鼎立支持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举办了一期名为“温馨家庭童乐日”的活动,旨在教识家长如何在家里完成孩子的康复治疗。
当日,来自广州花仙子时尚馆的室内设计师,应邀来到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指导教授家长资源中心的30多位特殊孩子和孩子的家长们,进行家居室内布置和高精仿真装饰花的制作。
记者在现场见到,设计师把做好的样板摆放在讲台上,然后演示介绍装饰花的制作过程,而台下30多名接受康复治疗的特殊儿童,正在静静地专心听课。望着这些精致的装饰花样品,记者不禁担忧,这些连普通人都难以胜任的精美手工制作,有身体毛病的特殊孩子们能胜任吗?罗文波医生告诉记者,这次的课程真正授课对象不是孩子们,而是陪伴在孩子们身边的家长们。
很快地,课堂现场的情景证实了罗医生的讲法,也消除了记者的疑惑。听完设计师的讲课后,聪明的家长们就手把手教起了笨拙的孩子们。孩子一步一步地慢慢跟着家长的步骤走,有的孩子负责拉线,家长负责绕花球,配合得相当有默契,场面也相当温馨。制作完成后,家长和孩子都不约而同竖起胜利的手势。
“蒲公英”计划转战社区康复计划
为什么这样一个“温馨家庭童乐日”就能起到教识家长自我完成孩子的康复治疗作用呢?罗文波介绍,“温馨家庭童乐日”是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和香港复康会联合举办的“社区成长——儿童缤纷生活只因有你”系列活动之一。康复中心一向秉承“全面康复”的现代化康复观念,在努力达成儿童身体康复的同时,还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以致力于儿童的社会康复,期盼特殊孩子有朝一日能融入社会。
近几年来,康复工作有一项重要工程叫做“蒲公英”计划,即除了对特殊儿童进行专业的物理治疗和运动治疗外,还针对儿童成长需要开设各种兴趣班,包括语言训练班、音乐班、美术班等等,以此提升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在“蒲公英”计划接近尾声的同时,医护人员对孩子们以及家长们的改变触动很深:孩子的全面康复仅仅靠康复中心医护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要真正实现身心康复和社会康复,家长们在培养儿童情感智能技巧和方法上面的参与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因此,家长本身接受的教育和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医护人员还大胆地设想,如果将对家长教育的成果延伸到社区发展的话,那么,这将对特殊儿童的成长环境起到不可低估的改善作用。
架起康复桥梁 打造美好社区
为此,以“社区成长——特殊儿童缤纷生活只因有你”为主题的社区康复发展计划开始尝试。中心首先选定了此次行动的对象就是各类特殊儿童的家长及儿童所在社区,而最终目标就是特殊儿童得到全面的康复治疗。
“温馨家庭童乐日”就是“社区成长——儿童缤纷生活只因有你”系列活动之一。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装饰花制作,一方面把制作技巧带回家里,而更重要的是把教育孩子的方法带回家里。
来自广西的张姨对此深有体会。她所带的小孩小莹是一个脑瘫儿。2007年以前,几岁大的小莹还是一个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的小孩。2007年8月,小莹的父母就把小莹送到了市康复中心接受物理治疗。一年多时间过去,记者见到的小莹是活蹦乱跳的调皮鬼,很难想像一年前的她竟然是不会走路的。张姨向记者介绍,小莹会定期接受医生的物理治疗,除此之外医生还教会了张姨帮助小莹康复的一些日常护理知识,如带小孩去做运动、每天为孩子按摩手脚之类。看着孩子一天一天的变好,张姨内心由衷地高兴。“相信她很快就能开口说话,因为医生很有办法,也教了我很多方法”,张姨表示。
多参与社会活动,多与不同人接触,多学习社会主流文化是特殊孩子步入社会的第一步。罗文波介绍。除此之外,记者从社区康复发展计划书里看到,计划对家长方面将会教育和改变他们对孩子们的消极态度,引导家长积极带领孩子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融入社区。对社区教育方面,将会针对人们对残疾儿童缺乏认识和了解,进行社区教育以改善家庭和群体的态度和想法,从而对特殊孩子有更多的谅解、包容和接纳。
社区康复发展计划具体活动方式包括建立家长书屋,帮助家长购买育儿、儿童照顾、等方面的书籍,同时中心会提供借阅服务及组织阅读分享活动;亲子活动:开展家长参与的儿童绘画、电脑、手工、趣味识字班或户外活动,亲身实践、体验、感受教育的过程和成果。活动还将邀请家长们的邻里、朋友的孩子参加;定期聚会:邀请家长们以及邻里、朋友参加,分享育儿心得、感受;还有就是讲座、主题座谈、主题活动等:内容涉及特殊儿童障碍的应对与改变、营养膳食、如何减压、沟通技巧(亲子沟通要诀)、情绪辅导方法、如何培养乐观积极的孩子、如何培养的孩子的社交智能等。
多方关注社区康复计划
社区康复发展计划得以顺利开展,凝聚了社会多方的关注和帮助。针对我市“部分家庭无力支付康复医疗费用,多数家庭支付能力十分有限” 这一现状,广州市和我市残联从2005年开始,依托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技术力量和地域。组织实施了“从化籍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计划”。使大部分来自从化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接受了较系统的康复治疗。而通过几年的工作和成长,特殊儿童康复成为了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特色项目,也使得特殊儿童多元化康复计划得到基础性物质保障。
来自香港某研究机构的钟女士和萧先生关注我市社区康复发展计划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对比香港特殊儿童社区康复发展,钟女士认为,尽管我市经济条件较差,但我市特殊儿童社区康复发展项目做得非常好,除了照顾到儿童的身体康复治疗,还注重儿童的全面康复,包括身心康复和社区康复,尤其在社区康复方面,花了很大的努力改善特殊儿童的社区成长环境。钟女士认为,我市的这种做法走在的国内很多地方的前列,也是目前地方特殊儿童康复发展的努力方向。
简嘉卓老师是市康复中心专门负责社区康复项目的工作人员。简老师说,他是2008年广州大学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参与我市特殊儿童的社区康复发展计划仅仅几个月时间。“孩子们很无辜,也很可怜,要让全社会对他们摘下有色眼镜,营造更好的友善氛围,首先就要从社区开始,我选择这个行业的初衷也是这样。”简老师说。
尽管碰到了很多困难,诸如学校里的专业方法难以推广、山区农民社区意识薄弱等等,但简老师还是很有信心能够在我市把社区康复发展计划推广好。他还向记者表达了他的心愿,就是继续完善我市的志愿服务体系,构建起完善的社区康复发展志愿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