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黄埔街康园工疗站深受好评

作者:佚名 | 来源:黄埔报道 | 发布时间:2013-03-29

  工疗站是立足于社区、为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下称工疗人员)提供以职业康复训练为主要形式的康复及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今年5月21日是我国第十七个法定“助残日”。在全区上下共同关心残疾人生活、工作的同时,让我们走进工疗站,看看我们的街道和社区如何为残疾人提供贴心的帮助。

  黄埔街康园工疗站深受好评   

  黄埔街康园工疗站位于港前路社区,建成于2006年11月,面积达180平方米。自建成以来,黄埔街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积极加强和完善工疗站的管理,在为社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就业服务、促进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减轻社会和残疾人家庭负担方面做了尝试和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上级部门、居民群众,特别是残疾人家属们的一致好评。   

  保障 各级重视和领导关心

  根据广州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残联等部门关于加强康园工疗机构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府办〔2006〕12号)以及我区的有关要求,黄埔街党工委、办事处将工疗站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区、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举措,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工疗站建设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问题。上级部门领导和街道主要领导亲自带领有关工作人员物色场地、多次亲临工疗站建设现场,关心、指导工疗站建设,及时解决工疗站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街道除用市拨付的3万元开办费补助进行工疗站装修和购置必要的康复训练器材和文娱、办公设备外,还从街道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为工疗站购置饮水机、电视机、DVD等设备;在康复训练经费暂时还不到位的情况,经街道集体研究,由街道先行垫付,确保了工疗站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 加强并实行人性化管理

  目前黄埔街康园工疗站有工作人员3人,在册工疗人员30人。由于工疗人员包括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集中起来管理难度更大。为切实管理好工疗站,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街道想了不少办法:一是进行规范化管理。首先是把好人员关,街道在招聘工作人员时注意选用那些热爱残疾人事业、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和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热心人士,为管理好工疗站打下了基础。其次是让工疗人员实现自我管理,街道残联将30个工疗人员分为两个小组,每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负责管理好各组的人员。使他们在制度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行为, 同时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二是实行人性化管理。对迟到、早退、带酒喝、争吵对骂的工疗人员,工作人员通过不定期召开工疗站全体人员会议,进行小结,表扬好人好事,不点名指出不良行为和现象,做到既表扬了先进,又间接批评了落后者。另外街道残联还设立看谁红旗多的日常出勤、仪表卫生、文明守纪、手工劳动等评比栏,对工疗人员的表现情况进行考评,表现好在该栏上贴一面红旗,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勇当先进。此外,街道残联还与工疗人员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强调遵章守法、注意交通安全等事项,并保持与他们的亲属和监护人的沟通联系,掌握了解有关情况,督促需服药的工疗人员按时、按量服药。

  寓工疗康复训练于娱乐

    开办工疗站的目的就是组织站内工疗人员进行职业、生产劳动技能培训,组织安排他们生产劳动,康复身体、稳定病情、帮补生活。因此,自工疗站成立以来,包括街道在内都积极寻找手工加工货源,并先派专职委员去学习,回来后指导工疗人员,特别是对一些手部不够灵活的人员进行手把手的耐心教导。经过努力,黄埔街较好解决了产品供销问题,到目前为止,工疗人员已进行打蝴蝶结、穿手链、剪饰物、英文字母、钉装皮带等手工制作17批、加工产品31708件,并验收合格交货。另外,工疗站还积极组织工疗人员开展文体活动,在手工加工休息时间,进行乒乓球、下象棋、踢毽子、跳绳、看书读报、看电视、听歌、唱歌等健身、休闲、娱乐活动,使他们乐在其中。

  工疗人员康复 社会效益显著

    按照区残联有关规定,进站工疗人员每人半天可享受五元的误餐补贴,手工加工费另算,这些措施大大增加了进站人员的积极性,他们高兴地说:“我们也可以上班了。”参加工疗以来,他们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善,性格开朗多了,走出了自我封闭的空间。例如:四级智力残疾的谢某,以前在家一天说不了几句话,不大愿意出门,现在八点钟就要来工疗站“上班了”,生怕迟到,性格开朗了许多,话语不断。工疗站工作人员在和其家人的沟通中得知,现在谢某在家里做事比以前都要积极认真。还有三级精神残疾的郭某,家住大吉沙岛,以前每天只能呆在家中,极少与人交谈,现在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有正规的轮渡船,她都要坐船来到工疗站,参加康复训练,渐渐开始开口说话了。黄埔街工疗站的建成使用受到居民群众的交口称赞,认为工疗站的开办为残疾人做了实实在在的好事、善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