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残联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来自厦门残联的报导--厦门一位盲人钢琴调律师成长成才的故事

作者:杨虹 | 来源:广州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 | 发布时间:2013-03-29
故事的主人翁名字叫骆俊逸,今年21岁,1981年生于福建省厦门。小骆很不幸,生下来就双目失明,家境又不太好,妈妈早就被下岗,还有一个妹妹要上学,唯一只靠父亲的工资维持全家的生活。

  而小骆又非常幸运,他生下来虽然双目失明,但上苍赋予他的音乐天赋;赋予他的勤奋;更赋予他生长在今天的社会环境里;和给予他一个好老师--好伯乐。小骆从小喜欢音乐。95年从泉州盲校中途退学后,开始学摸电子琴,没有老师教,他就在家自学;眼睛看不见,他就用耳朵听,用手摸,用脑子背下一曲曲的乐谱。他很争气,由于他勤奋好学,加以他对音乐有独特的天赋才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骆俊逸终于弹出了动听的曲子。

  更幸运的是,小骆遇上一个好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爸爸认识了湖滨中学的音乐老师陈晓旭。陈老师知道小骆家庭情况后,又和小骆接触后,发现他上进心很强,又勤奋好学,决定收俊逸为徒,考虑到他行动不方便,陈老师又主动提出上门授课。

  1998年起,小骆在陈老师指导下开始系统地学琴。1999年8月小骆就考取了电子琴六级水平。陈老师不但看到俊逸的进步,更看到他在听力方面有着比别人更强、更准的长处,表示要教俊逸学弹钢琴。小骆的爸爸为有这样好的老师十分感动,又东拼西借花1.5万元买了一架钢琴。小骆更加刻苦勤练了。

  社会多方的支持、关爱和培养,也是俊逸能成材的重要因素之一。厦门残联杨理事长,听了陈老师述说骆俊逸的事后,非常感动,多方联系,为小骆寻找适合发展的契机。经陈老师指点,厦门市残联的推荐,小骆被选送到广州市残联举办的"钢琴调律班"学习。

  2001年8月骆俊逸踏上了人生的一条崭新大道,他和母亲来到广州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参加"钢琴调律班"学习。这个勤奋好学的小伙子,异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除上课规定时间外,他还想方设法、每天比别人多练1个半小时。钢琴调试,枯燥而单调,学习一个音符的调试,就要反复听上好几百遍。对于一名视障者,学习的困难,可想而知。钢琴有8000多个零件,2000多根琴弦,零件错综复杂,弦轴紧密排列,都要靠手去摸、先拆后装,拆还容易,难的是安装。在广州市残联培训中心的领导、老师、同学们与小骆父母一起,共同营造的自强、自立、自信、自爱、乐观的学习环境中,在他们伴随小骆学习,生活进度的一次又一次促膝谈心中,无数的爱温暖与激励着小骆,面对重重困难,小骆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毅力与自律性,更加刻苦学习,进步很快,终于以优异成绩完成一年的学业,通过了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取得国家统一的初级钢琴调律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毕业鉴定上学校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评价:"该学员充分展示了一个视障青年的自强、自信和在音乐方面的独特才华与天赋,具有深厚的潜能"。回到厦门仅3个月的骆俊逸就已为客户调了50多架钢琴,得到当地社会的大力支持与肯定。

  今年10月20日骆俊逸--厦门首位盲人钢琴调律师,被选为厦门日报社第二届读者节"十大新闻人物",荣获厦门市十大新闻人物荣誉证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