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残联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残疾人文学爱好者秋游中山詹园感怀

作者:朱建平 | 来源:广州市残疾人文学爱好者协会 | 发布时间:2013-03-29

  为满足残疾人秋游的期待,每周为残疾人义务上文学课的丘丽萍老师募集来善款,在壬辰龙年的深秋,专程带领“写作特工班”的学员,走出闹市,走出课堂,来到位于珠三角腹地的中山詹园,开课赏秋。

  旅游大巴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听丘老师的详细解说,得知车窗外是连片随风起伏已经成熟的水稻、甘蔗和香蕉,好一派广阔富饶的鱼米之乡。

  一进入詹园,陪同我的义工小玉,就忙给我讲解:“最抢眼的是:在宽阔墙壁的两端,分别伫立着一棵很粗壮的罗汉松,姿态苍劲优美,生机勃勃。”

  踏上七级台阶,听到丘老师正幽默地发问:“咱们来到了顺帝殿,里面端坐的泥塑人像是谁啊?猜中者有奖。”无人应答。我效仿相声名嘴于谦的憨态,逗趣的回答:“皇——帝”,她忙纠正说:“顺帝宝殿!当然是顺帝啦,真是的?!”哈哈哈……

  丘老师拿着电喇叭,不停地给大家介绍:“这坐像上面有一排醒目的大字‘百善孝为先’,就是说善有很多种行为表现,而孝敬孝顺则是排第一位的。”

  北溪河,蜿蜒地穿园而过,善源桥横跨河流两岸,桥面宽约四米,长约二十多米,是观赏园内亭台楼阁全貌的最佳之处,又能遮阳避日,是一座造型别致,古色古香的廊桥。

  走上高高的廊桥,迎面的风,裹挟着淡淡的花香,轻轻吹拂在沁出微汗的脸上,顿感神清气爽。我背靠栏杆斜倚着坐下,手搭廊柱问询建筑的工艺,顺着描述周边景色的声音翘望,悠闲地沐浴着秋风,浮想起一句很写意的古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试想:如能在这廊桥上,接时应景,效仿一把潇洒的古人,用垂钓之鲜,配美酒享用,岂不乐哉。

  随着一声“开课啦”,学员们各自在廊桥边围坐。丘老师兴致地让学员们尽搜枯肠,把所熟知咏秋叹秋的古诗一一吟出,共同朗诵。并加以评说,细细解答。踊跃者,有奖!勤学者,有奖!于是,杜牧的、李白的、李贺的诗相继飘出。随着她娓娓动听的论述,会意的掌声连连。在大自然的秋天里品诗之韵,赏秋之风的同时,诗意也融进了我们的心怀。

  谁的创意?借诗抒情,借水乡的田园牧歌,在詹园里赏秋,还真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下课后,义工小玉,边领我走过廊桥台阶下的草地,边给我介绍说:“草地中央挺立着书有‘孝心’及‘感恩’牌匾的两座凉亭,跨过宽大的门槛,同行眼神好的肢残学员嚷嚷道:“哦!这就是詹老妇人曾居住过的小院。”院落不大,是典型四合院的布局。老夫妇虽然已经搬离,可屋内的用具及陈设依然如旧。我摸了摸陶瓷的十二生肖中的虎头,图个吉利。哎!上面落满了灰尘。

  手搭两侧栏杆顺着做引导,我走过只有一人宽精巧的九曲桥,漫步在青砖甬道,过小木桥踏进孝园,扑面的桂花香气,溢满庭院,沁人肺腑。步入正厅,古代二十四孝的传说,历历图文并茂的展示在墙。听来,无论是“鹿乳奉亲”还是“扼虎救父”的故事,无不是孝心满怀,感天动地。皆为我崇拜之典范。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如果《红楼梦》《好了歌》的作者在生至今,面对中山詹园,他会做何感想呢?

  此处不仅有松挺拔,桂兰香,芭蕉绿,米兰黄,且能嗅一番花间蜂鸣,闻几声枝头鸟唱,还特有受人们所敬仰的感恩善孝之道,彰显其中。好一处赏心悦目的秋日圣景。

  走出詹园的大门,心中感慨:我羡慕曾住在这园子里的老妇人,福寿双至,暮年更得孝子之赤诚,享受到这淡雅精致颐养天年的好居所。更敬佩建造这园子的晚辈,除有孝心有财力,能用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为父母双亲历时五年,把江南民居及园林的经典,一一巧妙地融进这岭南水乡的园子,并继承弘扬了永致慈恩的孝道,真乃现代版二十四孝的楷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